“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二〇年十月九日矿产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矿产资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资源安全形势面临重大挑战。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目标,必须超前谋划,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全面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积极推进矿业国际合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资源基础。
为了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及《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精神,实现我省“能源化工强省”、“现代材料工业大省”、“矿业研发大省”的三大战略目标,科学编制“十三五”地质科技发展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加强地质科研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地质科技人才,促进地质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十分重要。
省地矿总公司在全面总结“十二五”地质科技工作,认真分析“十三五”地矿经济发展对地质科技和科研基础条件平台需求和人才建设的基础上,考虑发展现状和资源状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本企业“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分析(一)基本情况1、“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重要成果“十二五”期间(止2014年底)主要承担了中央、地方、本企业自筹,以及提供地质技术服务等开展地质科学研究课题56项,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物化探、实验测试、测量、机算机软件、国家标准制定、探矿机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地质研究、地质找矿、矿产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等供了有力支撑。
开展的主要项目有:区域矿产地质综合研究类(9项):“青海1∶25万东台吉乃尔湖幅大灶火幅(部分)格尔木幅(部分)幅区域重力调查”、“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铁矿外围1︰5万重力调查”、“青海省锡铁山地区勘察技术应用示范”、“西藏1:25万班戈县幅、那曲县幅区域重力调查”、“青海1︰25万刚察县幅、张掖市幅区域重力调查”、“西藏罗布莎地区1:5万重磁调查”、“青海1:25万盐池湾幅、德令哈镇幅、诺木洪幅区域重力调查”、“新疆1:5万苏立杰幅等4幅区调”、“新疆西昆仑地区 1 : 5万I44E004001 、I44E004002、I44E005001、I44E005002、I44E006001、I44E006002 等六幅区调”。
重点矿区成矿控制条件综合研究类(4项):“陕西小秦岭金矿矿田构造研究与靶区优选”、“陕西省秦巴地区重要矿床(田)区域物化探信息特征研究及找矿远景预测”、“陕西镇旬地区汞锑金多金属控矿构造解析与靶区验证”、“西安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
政策、规范、规划类(3项):修订《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制定铜铅锌矿石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铼、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和锡等标准分析方法3个”、“有色金属(砷、锑、钴和镍)矿石化学物相分析方法研究”、“地球化学调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技术研究”。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类(5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研究”、“关中盆地1:1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陕西省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区划”、“陕西省绥德县枣林坪河谷区地下水资源勘查”、“青藏高原(青海)重点地区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
分析测试及资源保护、综合开发利用类(7项):“难选氧化铅锌矿利用新技术研究”、“陕西典型矿区土壤及生态界面重金属迁移及形态转化特征”“矿区土壤Cu、Zn、Cd与菲、芘复合污染的植物生态效应”、“陕西省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黄土土壤有效态成份分析标准物质研制”、“选煤厂煤泥水净化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以高新技术解决陕西难选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共享平台建设”。
(加段成果总评)2.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所进展1998年以来我公司职工队伍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压缩,在职职工人数从原来的1.2万多人缩减为现在的5000余人,主导专业技术干部由原来4500余人缩减为现在的2000余人,地质类专业技术人员约为1400余人。
根据各单位情况统计,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缺口500余人,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地矿经济发展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总公司通过与中国地质大学、长安大学合作等高等院校举办地质硕士班、地质本科班、地质大专班,推荐地质技术人员攻读在职博士等,鼓励青年技术人员参加函授学习和报考各类专业注册工程师,举办青年技术人员学术交流会,聘请院士教授讲学等,使技术人员业务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积极开展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目前省地矿总公司已有陕西省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筹),国土资源部西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陕西省地质矿产实验研究所)。
陕西省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系陕西省科技厅批准筹建的陕西首批企业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研究室、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室、矿产资源利用工艺与矿区环境研究室三个研究室,固定人员53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占比:77.4%,博士学位16人,占比:30.2%。
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 SERIES Ⅱ)、X-射线荧光光谱仪(ZSX Primus Ⅱ)、X-射线荧光光谱仪(Axios max)、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RIS intrepid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Folvs DSQ)、红外光谱仪(TENSOR27 DTGS)、全自动连续浮选仪等334台仪器设备,总值4780 万元。
实验室拥有陕西小秦岭金矿田整装勘查区试验场、陕西石泉-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试验场、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地下水系统水汽热、污染质与生态效应野外原位试验场地和长安大学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场等四大野外试验场。
近年来,在矿产资源利用研究、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检测、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评价等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及试验工作,取得了广泛认可。
(补煤泥水等科研项目成果及影响)“十二五”期间,我公司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科技经费不投入不足,地质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滞后,以及科技人才短缺,科技人才结构不甚合理,领军型科技人才匮乏,激励科技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不完善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地质工作需要。
因此,“十三五”期间必须充分重视地质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强科技队伍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环境,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地质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地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二、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科技兴地”战略。
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显著增强地质勘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造就一支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队伍,整体提升系统人员的科技素质,大力提升人力资源保障能力。
促进科学技术更加紧密地与地质工作相结合,为政府干事,为社会服务,更好地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地质工作服务;促进地质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地质工作科技水平及支撑能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体制创新、统筹发展、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应用导向、人才战略、建设创新团队、重大项目带动的总体原则。
2、科技工作为生产服务的原则科技工作要为生产服务,要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达到推动总公司经济发展之目的。
无论何领域何专业开展的哪种形式的科技工作,都应求真务实,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并作为衡量科技工作成败的标准。
3、结合市场和生产实践开展科研工作的原则明确总公司在开展科研工作的企业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结合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开展科研项目工作;要紧密结合生产实践,针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适时的开展科研项目工作,避免“闭门造车”。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与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新体系。
4、以技术应用为主的原则根据总公司的实际,科技工作重点在技术应用,把自主创新与吸收、引进相结合,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鼓励和提倡生产过程中对实用型技术的创新和改革。
5、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根据总公司专业技术的特点,集中科技资源和力量,组织实施部分对总公司发展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实现重点技术的突破,切实解决生产中的效率、安全、质量等关键技术问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以应用为导向,以产业技术为主线,以平台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实施“科技兴地”战略。
(补充研发投入目标、研发成果目标:支撑找矿、奖项、技术专利等)以陕西省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
此外,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使职工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与总公司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每年各类人才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面达 40 ~ 50 %;培养 2 ~ 3 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30 ~ 50 名总公司内专业行业技术带头人, 100 ~ 200 名能独立承担项目的技术骨干。
全面提升总公司科技综合实力。
大力开展科技工作,引进先进实用的设备,提高科技创新与应用的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专业技术优势,创造优势品牌,培育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进一步增强总公司核心竞争力。
力争科技综合实力有较大提高,力争少数重点专业达到行业内领先水平。
2、具体目标(1)基于国家级和省级整装勘查项目的实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秦岭造山带构造活动与成矿系列关键技术研究的突破,发现新的矿产基地;实现小秦岭金钼矿集区、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勉略宁铜镍金矿集区、山柞旬铅锌金汞锑矿集区、石泉-旬阳金矿矿集区深部找矿关键理论和技术的突破,提高资源保障能力;(2)以技术方法创新为灵魂,以先进的成矿理论和矿产勘查技术为指导,针对不同成矿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类型矿产,开展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槽探、坑探、钻探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多方法找矿试验,建立科学合理的找矿模型,并逐步推广运用。
(3)加快矿产开发基地建设加快小秦岭金矿等已具备开发条件的矿产资源的开发风险评估,在环保优先的条件下,加快开发进度,为企业发展转型奠定基础。
(4)开展能源资源勘查开发,实现鄂尔多斯盆地煤、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页岩、岩盐等多矿种综合找矿和开发利用关键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服务;(5)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研项目以难选氧化矿、低品位矿的综合利用研究;矿山企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微生物选矿技术研究;非金属矿产品开发利用研究;为方向,针对陕西省金属矿产资源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选矿方法和手段,创新、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变呆矿为可利用的矿产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6)不断研究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实现水资源利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等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工农业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