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诗词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脉络:1、作者及背景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自言系出中山(现在河北省定州市)。
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
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对宾客。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
《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为文长于说理。
又通医学。
重要哲学著作《无论》三篇,提出“大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
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
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命题。
后期对佛教思想表现了妥协。
有《刘梦得文集》。
代表作:《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2、内容梳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结构图解首联:回顾贬谪生活酬乐天扬州颔联:感慨世间变迁坚定乐观初逢席上见赠颈联:预示发展前景豁达进取尾联:与友乐观共勉学方法:【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诗中相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酬”是酬答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晋朝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人王质。
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
D、“听君”中的“君”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2、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以及所蕴含的哲理(或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是对诗中的词语的理解2、考查对诗中名句的蕴含意的理解【解答】1、A2、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树木欣欣向荣。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必将取代旧事物。
【总结】这首酬答诗,除用典故外,还用景物描写,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三结合。
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初看似乎惆怅,细读却达观。
表现出豁达的胸怀。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使他消沉、颓唐。
正像诗人在另外的诗中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颗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就事物。
打基础:1、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的意思。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测水平: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眼界: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诗中画线处应填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2、颔联两句是千古名句,用来比喻:____________。
3、说说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
赤壁理脉络:1、作者及背景杜牧(803~约852),唐代诗人,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杜佑孙。
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人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贵族的攻掠,诗文中多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少数以纵酒押妓为题材的诗篇则流于颓废。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牧为“小杜”。
《阿房宫赋》亦颇有名。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有《樊川文集》。
《赤壁》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
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2、内容梳理《赤壁》这是一篇怀古咏史名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诗中隐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结构图解折戟兴感之由磨洗赤壁以小非凡的史识(咏史诗)见大豪爽的气度东风借题发挥二乔学方法:【例1】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的理解【分析】诗句的意思是: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东风,指火烧赤壁的事。
铜雀,台名,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乐的地方。
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的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这两句发议论感慨,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感叹。
意思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解答】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总结】诗词赏析一般按两步进行,一要对赏析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二要结合赏析内容的背景品味、分析其妙处(意境美、修辞美、手法美……)打基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折戟.()铁未销.()干戈.()寥.落()飘絮.()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
4、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测水平: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____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拓眼界: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2、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过零丁洋理脉络:1、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
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