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网络服务质量

第五章网络服务质量


预留的资源: 缓冲区及带宽的大小等。
实现过程:
在路由的每一跳上进行,由此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
适用环境: 由于RSVP是单向的资源预留,因此适用于点到点以及点到
多点的通信环境。 RSVP的属性:
不属于传输层的协议,而是属于网际层的控制类协议(在 此称为信令协议),只用于预留资源、不用于携带应用数据。 资源预留时间:
(2)UDP协议,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分析发现:无重传纠错和流量控制机制,但延迟和延迟波
动都非常小 ——采用UDP协议适于进行实时业务的传输
结论: 采用UDP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服务质量协商机制。
其它解决方案: —— 增大带宽? 应用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不管网络有多大的带宽都有可
能耗尽~
(2)受控负载的服务(Controlled_Load Service,CLS): 没有固定的服务质量(带宽、时延、丢包率)保证,能够
提供一种相当于网络节点在低负载情况下的尽力服务。
(3)尽力而为的服务(Best Effort,BE):类似于Internet 提供的尽力而为的服务,基本没有质量保证。 IntServ的4个功能部件: (1)分类器(Packet Classifier):根据预置的一些规则,
1、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本身只能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或称“尽最大努 力交付的服务”。 对于早期以纯数据传输业务为主的互联网来说?
—— 是可以保障传输质量的。 当互联网越来越多的用于传输多媒体信息时?
—— 由于这些实时业务对网络的传输延时、延时抖动等 特性较为敏感,这样网络的传输质量就难以保障了。 后果?
为了适应网络拓扑路由及QoS要求的变化,各路由器中的 预留信息只存储有限的时间。
——RSVP请求及路由器维护的状态信息要做周期性的刷 新。 IntServ/RSVP综合服务体系结构模型:
主机
多媒体 实时应用
RSVP 处理模块
RSVP
路由器
RSVP
处理模块
路由协议 /数据库
接纳/策略控制器
分类器
调度器
5.1 网络服务质量概述 5.2 网络服务质量的衡量指标 5.3 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和资源预留协议RSVP 5.4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 5.5 InterServ和DiffServ相结合的QoS模型 5.6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5.1 网络服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概 述
不同类型的业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典型的网络 服务对QoS的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的网络服务对QoS的要求
网络应用 FTP
E-Mail Telnet IP电话
MPEG-1
视频传输
带宽 较高 一般 较低 ≥16Kbps
≥1.86Mbps
≥20Mbps (有损压缩)
分组延迟 ≤几分钟 ≤几分钟 ≤几十秒 ≤150ms
—— 将要求用户降低其QoS要求,甚至为了保证其它用户 的服务质量而拒绝用户的QoS要求。 用—户—与准用入户控之制间过及程用。户与网络之间的相互协商机制图示:
QoS协商(服务类型,性能参数)
用户1
用户2
QoS要求(服务类型,性能参数)
QoS响应 (服务类型,性能参数)
互连网
QoS响应 (服务类型,性能参数)
5、研究现状
为了较好地解决网络的QoS问题,各研究团体纷纷开始组 织大规模的QoS研究,一些大的通信厂商甚至还联合成立了
QoS论坛,协商各种QoS技术标准的实施方案。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则专门成立了:
综合业务(Integrated Services)工作组,1994提出综合 业务模型
收端的时间间隔
分组延迟可以细分为4个部分: (1)发送时延(传输时延,transmission delay):发送数据
时,数据分组从结点进入网络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从所发送
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
所需的时间。它取决于发送接口的速率和分组的大小。
(2)传播时延:分组在网络中传播而花费的时间,即发送端 发送出分组中的某一个比特到接收端接收到该比特所经过的 时间间隔,它取决于传输介质和传输距离。
—— IP网络不能保证特定业务的QoS要求,已经成为IP 网络发展的巨大障碍。
—— 网络的服务质量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 成为网络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2、什么是网络服务质量:
如何衡量QoS ? —— 通过一系列可度量的参量:带宽、分组延迟、延迟
抖动和分组丢失率。
3、问题的分析 QoS涉及用户的要求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响应两个方面。 (1)用户的要求
提高网络的带宽、增加路由器等结点的缓存空间和处理能 力
延迟抖动: 分组延迟的变化程度。反映的是端到端延时的变化特性。
产生原因?
—— 由延时的可变部分的变化导致的。
如:流量的突发、不公平的队列调度算法。 影响程度:
延迟抖动越大,网络服务质量越难以控制,网络越容易出 现拥塞。
3、分组丢失率和超时重传率
5.3 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和资源预留协议RSVP
1、IntServ/RSVP的体系结构模型和工作原理
IntServ/RSVP综合服务体系结构模型基本思想: 一个应用要想获得某种服务质量,必须在向网络传送流量 之前请求网络为其预留所需资源。 实现方式:
在会话开始之前,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建立一条专用链路。 ——IntServ/RSVP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类似于电路级 (circuit level)的服务质量,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完全的端 到端QoS。 籍此, IntServ/RSVP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级别的服务类型。 服务类型的定义: (1)有保证的服务(Guaranteed Service,GS):对带宽、 时延、丢包率提供定量的质量保证。例如,可以保证一个分 组在通过路由器时的排队时延有一个严格的上限。
如何实现协商? —— 为了便于实现协商,双方首先必须定义一个相互协
商的机制;其次,定义一系列协商的参数。 IETF的做法:
将QoS定义为一个2维的空间: <服务类型,参数类型>
其中,服务类型和参数类型都是整型数, 取值范围:1~254。
(1)服务类型 其取值范围被划分为3个区间:1,[2,127],[128,254]。
视频服务器
PATH报文
R1
R21
PATH报文 R31 R41
视频服务器Βιβλιοθήκη RESV报文3Mbps
3Mbps
2Mbps R31
R1
R21
3Mbps
丢失原因:因为出现拥塞而被迫丢失 因避免出现拥塞而被主动丢弃。
分组丢失率: 单位时间内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所传输的分组数量的比值。 ——取平均值(因为不同时刻,网络中的数据流量以及拥
塞程度不同) 超时重传率:
单位时间内被重传的分组数量与发送的分组总数的比率。 —— 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
误码率: 二进制符号在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
≤250ms
≤250ms
延迟抖动 无要求 无要求 无要求 ≤1ms
≤1ms
≤1ms
分组丢失率 0 0 0
≤10-2 ≤10-2(未压缩) ≤10-11(压缩) ≤10-2(未压缩) ≤10-11(压缩)
(2)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响应 指互联网针对某一类服务所能够提供和达到的服务
质量
如何匹配? —— 协商解决方案: 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网络服务质量QoS,双方之间协商解决。 当用户的QoS要求太高,网络无法满足时:

(2)对于有干扰的实际信道,用香农(Shannon)公式计算:
极限传输速率(信道容量)C=Flog2(1+S/N) 其中,S为数据信号平均功率(W),N为干扰信号平均功率
(W)。一般的数据通信系统都必须保证S/N的比值
2、分组延迟和延迟抖动
分组延迟: 分组的第一个bit离开发送端与分组的最后一个bit到达接
4、适于采用的传输层协议 (1)TCP协议,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 分析发现:重传纠错机制对实时业务的传输很有害,因为
重传分组的延迟要远远大于其正常传送的延迟,这将带来
相当大的延迟波动。 TCP的滑动窗口流控制机制也会带来相当大的延迟波动。 ——采用TCP协议进行实时业务的传输是有害而无益的。
(2)参数类型 区间[1,12]:保留区间,用于指定那些供所有服务公用和
共享的参数。例如,当前可利用的带宽等。 服务类型1和该区间的参数值一起组成公用共享参数。例如,
(1,5)表示一个可供各种服务共享的QoS参数。 区间[128,254]:由服务规范的设计人员针对特定的服务类
型给定,不是共享的。
对进入路由器中的分组进行分类。分组经过分类以后被放 到不同的队列中等待提供服务。 (2)调度器(Packet Scheduler):基于一些调度算法,对分 类的分组队列进行调度。 (3)接纳控制器(Admission Control):基于用户和网络达成 的协议,对用户的访问进行一定的监视和控制,以利于保 证双方的共同利益。 (4)资源预留协议(RSVP: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Internet上的信令协议。
区分业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s)工作组,1998提出 区分业务模型。
综合+区分:IntServ over DiffServ模型
—— QoS研究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业务,通过最优化的 使用和管理网络资源,使其尽可能满足多种业务的需求。
——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QoS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 确保实时业务的通信质量这一方面。
误码率Pe = 接收的错误比特数/传输的总比特数
—— 分组丢失率、超时重传率和误码率都是衡量网络传 输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4、网络吞吐量和网络利用率 吞吐量(throughpu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