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化学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物理变化(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化学变化(3)纸张燃烧。

—化学变化(4)瓷碗破碎。

—物理变化(5)铁生锈。

—化学变化(6)石蜡熔化。

—物理变化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答: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物理性质(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物理性质(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化学性质(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化学性质(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物理性质(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性质(7)酒精能燃烧。

—化学性质(8)酒精能挥发。

—物理性质(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你家里用什么燃料烧水做饭?燃烧过程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燃料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为什么?答:目前,我国家庭使用的燃料品种很多,主要有化石燃料(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等)和生物质燃料(薪草、沼气、粪便等。

)尽管这些燃料燃烧的现象不一定相同,但肯定都属于化学变化。

燃料燃烧是当前人类利用化学变化获取能源的主要途径。

2.在家中帮助家长洗碗或玻璃杯时,你怎样检查碗或玻璃杯是否洗干净了?答:洗过的碗或玻璃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已洗干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1.利用家庭中的常用物品设计一个证明空气存在的小实验,简述步骤和方法。

答: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空杯子口向下压入水面以下,水不能进入,说明杯子中有空气,它阻止了水的进入。

2.你去过城镇繁杂的街道或农村广阔的田野吗?在这两处的感受是不是一样?这两处的主要不同是什么?答: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一般空气质量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安静。

(二)氧气(三)制取氧气1.结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如果装置的气密性很好,在导管移出水面之前松开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答:如果装置的气密性很好,用手紧握时,水下的导管口会出现气泡,松开手后,少量水会进入导管或试管。

(2)固定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答:防止冷凝的水蒸气回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3)加热试管时应注意什么?答: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然后再加热试剂所在部位(4)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答:防止由于降温,管内压强减小,水被吸入试管,造成试管炸裂。

2.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答:(1)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间不够。

(2)用排水法收集,开始时集气瓶中没有装满水(3)用排水法收集,没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分子和原子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1)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答: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2)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答:花香分子不断运动、扩散(3)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答:有阳光的地方温度较高,分子运动较快,通风的地方分子运动较快,水分子能够较快地运动到空气中去。

(4)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答:香水分子和汽油分子不断运动,如果不密封保存,分子会运动到容器外,造成浪费(5)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答:水蒸发后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所以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6)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答:石油气分子间隔较大,加压体积可大大压缩。

(二)原子的构成1.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答:构成氧原子的粒子有三种,8个质子和8个中子、8个电子。

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原子核,核外有8个电子。

因为8个质子带8个正电荷,8个电子带8个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它们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不显电性。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一)水的组成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答:水的蒸发:水分子没有变化,是物理变化。

水的分解: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是化学变化。

(二)水的净化1.自然界中的水为什么都不是纯水?答:自然界中的水受环境影响会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2.在生活中你见过(或使用过)哪些净化水的方法?答:静止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三)爱护水资源1.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几种节约用水的具体方法。

答:用洗菜水冲厕所、用淘米水浇花、使用节水龙头第五单元物质组成的表示(无,化学式计算)第六单元化学方程式(一)质量守恒定律1.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不对,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逸到空气中去了。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大;答:镁带在空气里燃烧,是镁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大。

(2)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答:由于纸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后逸走,故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和氧气。

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应当等于生成物锰酸钾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所剩余固体的质量必然比原高锰酸钾的质量要小。

3.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信息,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认真观察分析,你将获得的信息写出来。

答:化学方程式:信息: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2)每两个氢分子与一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化合生成两个水分子3)每4分质量氢气和32份质量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水;4)化学变化这种原子的种类、数目及物质质量总和不变第七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一)金刚石、石墨和C601.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2.根据下列物质的性质,写出其对应的一种或几种用途:(1)金刚石的硬度很大——金刚石用来裁玻璃、作刀具(2)石墨的导电性能好——石墨可以作电极、电刷等(3)活性炭的吸附性强——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及制糖工业中(4)单质碳具有还原性——焦炭可以从铁的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铁(5)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墨书写或绘画(6)碳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可用煤(主要成分是碳)燃烧放出的热来取暖、发电等3.在现代战争中曾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

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纤维状的石墨,它们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造成设备短路而停电。

试解释这是为什么?答:石墨具有导电性4.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

这是为什么?答:木头烤焦以后就变成了木炭,木炭与空气、水分接触不容易发生反应,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

5.如右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为什么红棕色会消失?答:木炭疏松多孔,有效面积大,具有吸附性,能吸附二氧化氮,因此集气瓶中的红棕色消失。

(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而且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选择氧气、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填空,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2)能用于灭火的是二氧化碳(3)能使人中毒的是一氧化碳(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是二氧化碳,释放的是氧气(5)能在空中燃烧的是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6)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7)能使紫的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二氧化碳,它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8)能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是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9)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2.吸烟对人体有害。

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一氧化碳3.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

产生这种景象可用的物质是干冰(或是固态二氧化碳)4.设计实验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答: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边浑浊,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5.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不对,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仅能溶解约0.02体积的一氧化碳。

6.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答: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浆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开始放炭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7.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猜一猜诗中说的是什么化合物?——碳酸钙第八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与灭火有什么联系?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答:燃烧需要有可燃物、空气(或氧气)、达到可燃物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灭火是通过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2.用扇子扇没炉火时,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时,为什么一扇就灭?答: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大氧气的浓度,加大反应速率,燃烧更旺。

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时,增加空气的流通的同时,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3.为什么生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火柴?答:煤的着火点比较高,而纸和木柴的着火点比较低,容易点燃。

4.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为什么?答:打开门窗,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大氧气的浓度,加大反应速率,燃烧更旺。

5.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由。

(1)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答:用湿抹布覆盖,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2)由于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火灾答:可以用相应的灭火器进行灭火,隔绝空气;同时报警(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答:切断电源;同时报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