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情结是青少年存在的一种很普遍的心理,他们普遍对某些物品、某个人或是某个人的一些物品比较感兴趣,并且有迷恋到痴迷的程度。
这种恋物的情结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扭曲人的心灵。
1. 恋物癖--男女关系的尴尬处境导语有一些人,常把异性身上的非性感部分作为对象以引起性兴奋,这种性变态行为,多见于男性,为了得到某些异性身上的东西如异性内衣、丝袜、手帕等,他们不惜用非法手段,如偷窃、抢劫等,去获取异性的物品。
案例张某今年30岁,大学文化,是北京某一家私营企业的白领职员。
他在七年前已经结婚。
在单位里,张某非常聪明能干,勤劳幽默,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欢。
有一次,张某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士推着一辆童车,女士的手里拿着一个皮夹子,他心里就很向往,非常想毁坏或污损童车,同时拿到该女士的皮夹子,只要一这么想,他心里就感觉非常快慰。
夜里,他能通过他迷恋的这两种东西进入性幻想状态,从而进行手淫。
而且只有借助这种幻想,他才可能与妻子进行正常的性交。
又过了不久,张某又在公交车上看到那位女士和那辆童车,他不由得悄悄往她的皮夹子上抹油。
这显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那个女士因此没有做出异常的反应,张某见其毫无反应,得寸进尺,多次追踪那个携带皮夹子的女人,有一次乘其不注意,弄脏了那女士的皮夹子,还有一次,他用一把锋利的刀片划破了她的皮夹子。
该女士忍无可忍,终于报了案。
但由于不涉及抢劫,他很快就被释放出来。
后来他又连连弄坏别人的童车,弄脏女人的手提包,因而再次在精神病院里住了16个月。
后来他又驾驶摩托车冲向一个推着童车的女人,将那位女人吓得弃车而逃。
后来他故意在雨天驾车外出,在带有皮夹子的妇女身边猛然加速行车,给那女人溅一身泥水。
张某现在已经收藏了不少女人的皮夹子。
见到童车和女人的皮夹子,他就心向往之,想毁坏或污损童车,使他感到快慰。
用刀片划破女人的皮夹子,使他感到满足。
张某出生于农民家庭,其父嗜酒如命,性格粗鲁,脾气暴躁,时常与他母亲争吵,动辄打骂妻子,母亲因为父亲的原因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很少照顾孩子。
这使张某自幼胆小畏缩、执拗、内向。
后来,张某的父母离异,母亲为了生活外出打工,张某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非常孤独。
十二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某看到邻居家女孩子放在床上的内衣,如裤头、乳罩等,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性冲动。
此后常回想此情景,并伴有手淫。
十五岁时,母亲将他接到自己身边。
就是在那一年,张某开始"收集"女性的内衣,每次"收集"的时候,他都拌有强烈的性兴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会把"收集"的内衣拿出来反复地抚摸和嗅,觉得很舒服,身体也很放松。
一次张某的母亲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发现了张某"收集"来的很多内衣,就问他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在母亲的严厉训斥下,张某终于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行为。
但每当欲念发作或看到晾在外面的女性衣物时,又身不由己,不能自制。
而在事后,他总是基于道德的压力陷入悔恨、自责的深深痛苦之中。
但张某总是无法遏止这种欲望。
直到后来结婚了,还是如此。
分析评论张某患上了严重的恋物癖。
蓄意损害女人皮夹子和童车的行为,并非是出于抢劫的企图,仅仅是因为对女性的物品存有特殊的爱恋。
他将对女性生殖器的迷恋投射在具有"性"的象征意义的"容器"--皮夹子和童车上,通过毁坏或污损童车获得性满足。
恋物癖的人,一般都是在强烈的性欲和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穿着或佩带的物品,这些物品多是异性的内衣、头巾、丝袜、发卡、项链、鞋、手套等。
当事人只是对异性穿着或佩带的物品感兴趣,而不是去爱一个实际存在的活生生的人。
恋物癖一般起自青少年时期,张某就是如此。
而且几乎完全是男性,这些人很少有攻击或暴力行为。
他们产生恋物倾向,主要是由于对性知识的好奇,长期得不到正确指导,处于过分压抑的状态而造成。
张某就是因为在幼年时期,缺乏"母爱"的愉悦体验,以及对男女性别的好奇心未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产生了恋物癖。
当第一次看到异性的贴身衣物时,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他的这种好奇心就被压抑了,在压抑中养成了抚摩和收集异性衣物的习惯。
恋物癖患者只要让自己的行为保持在合法的范围内,如采取正当合法的方式购买物品收藏,那么,社会就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
但是,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及时纠正,最终可能会渐渐取代正常的性爱对象,从而影响他们将来正常的生活。
如果发现孩子有恋物癖的倾向,家长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跟孩子沟通,教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避免青春期性压抑,也可以到正规心理医院询求帮助。
通常这种状况发现越早,治愈效果越好。
解决办法恋物癖患者可以采取用医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可以用注射阿朴吗啡的方法对张某进行治疗。
首先给张先生注射阿朴吗啡。
注射后5分钟内张某并无任何不适感觉。
根据经验,5分钟后即将出现药性反应。
于是医生拿来一大堆各式各样、制作精细的女式夹子和色彩斑斓的童车。
正当他眼睛发亮、心旷神怡的时刻,药性发作,恶心难受,剧烈呕吐。
如此治疗每两小时一次,不分白天黑夜,持续整整一周后告一段落。
张某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按照医生的嘱咐,8天后他又回到该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他向医生报告了在家中的情况,令他感到高兴的是,他现在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依靠对皮夹子的幻想来与妻子性交。
他对妻子的感情也渐渐炽热起来。
治疗继续进行。
几天治疗后,张某现在看见皮夹子和童车就恶心。
当医生再次拿来那些他原来无限迷恋的物品时,他竟失声痛哭起来,一再央求医生把它们统统拿走。
此后,张某的毛病并未复发。
可以建议他再接受一个疗程的厌恶治疗,以巩固疗效。
治疗结束后,对张某进行10个月的跟踪随访。
警察再没有来找过他的麻烦。
女人的皮夹子和童车不再对张某富有挑逗性。
他和妻子同房无需再借助于对那些物件的幻想。
张某的妻子也证实他们的爱情生活已大大获得改善,他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心理测试下边一些方法可以检测你是否有恋物癖?恋物癖的程度有多深?(1)是否经常喜欢把异性身上的非性感部分作为性幻想对象,以引起性兴奋?(2)是否曾用非法手段如偷窃、抢劫等,去获取异性的物品如异性内衣、丝袜、手帕、头发、内裤、乳罩等?(3)是否常喜欢通过接触异性身体的某一部位获得性满足?(4)是否经常喜欢跟踪女性,拾取一些遗失的东西如发夹、手帕等物品,并作为珍藏品供奉起来,每日观摩?如果你有其中的一种爱好,那么说明你有恋物癖,如果有两种或以上的爱好,那么说明有严重的恋物癖。
2. 依赖症--孩子错位的恋物心理导语行为的依赖源于心理的依赖,心理的依赖源于心理的缺陷。
人生需要独立与成熟,因此,战胜依赖心理,走向独立,你才能创造辉煌的人生。
案例李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高科技企业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父母亲都是大学教授,家庭环境非常优越,李某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因为是独生子女,李某从小就受到父母亲的特殊宠爱。
在家里有什么事情都是父母亲替他干,较少自己独立做事情。
上小学时候,因为父母担心他路上有危险,都由父亲或是母亲轮流陪伴着上学,周末想出去玩,也是由父母亲陪伴着。
由于这种习惯已经形成,上了大学之后,李某很少在宿舍里睡,每天几乎都回家去,与同学们交往很少。
虽然李某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李某尤其对母亲非常推崇,他母亲长相清秀,而且精明能干,家中的一切都打理得非常妥当,让李某生活感觉非常舒适而且惬意。
但李某并没有继承母亲的优点,由于父母包办了他的几乎所有事情,他渐渐产生了依赖心理,特别是对母亲的依赖心理。
反正什么事情靠母亲,自己不用担心,何乐而不为呢!渐渐在父母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父母亲的权威感,以为父母亲什么事情都可以办成。
无形之中,李某的能力渐渐低于班级上的其他同学一大截。
后来,李某经同学介绍,认识了一女友,该女友智商比较高,而且获得了硕士学位,俩人恋爱的感觉也很好,可是由于李某缺乏社会经验,显得不够老练和成熟,尤其是与自己的父母亲相比,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上要差很大一截。
他不知道怎么样与女性交往,总是想邀请女孩子出去,想跟她亲近,但又觉得很是心慌,不知道如何应付。
有时,女孩子向他发脾气,他也不知道到底是否该发怒,只好一味地迁就她。
他一方面在脑子里想,这个女子太优秀,别人家是否会答应自己的亲近,不知道这样的感情能否长久。
另一方面想,算了,还是放弃的好,将来如果在一起相处,怎么才能博得她的欢欣呢?李某还有一大忧虑,他身体不大好,总是喜欢生病。
从小的时候,李某就患上了多种难治的疾病,到后来落下了病根,李某担心如果得了病,将来的爱人是否能够像自己的父母亲一样悉心照顾自己。
如果不照顾自己,那么他该怎么办呢?总之,由于这些一连串的心理,李某一直非常烦恼,觉得脑子里非常混乱、紧张和恐惧,不知所措,甚至害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做出疯狂的事情来。
分析评论很明显,李某由于从小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心理也很不成熟,一遇到重大事情就产生恐慌心理。
这说明了李某的人格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一般都产生于幼年时期,幼年时期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
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使他满足一切需要的父母是最为重要的,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父母无所不能,父母可以包办一切事情。
他们一旦长久地得到父母的特殊照顾,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成年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
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从李某身上的表现来看,它包括以下一些明显心理特征。
(1)忧郁寡断,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策,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2)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3)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4)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5)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6)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7)总觉得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8)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还有一些人,几乎没有受过家人的特别呵护或照顾,甚至根本被家人漠视,却始终对人体贴、包容,而且脾气出奇的好,这就属于典型的"依赖型人格特质"。
事实上,典型的依赖型人格特质,多半都会强烈渴望被照顾或十分害怕分离,却又因为极度缺乏自信,不敢主动表现出过度依赖的行为举止,于是就渐渐演变成乐于照顾、体贴人,以换取"补偿性的肯定"。
换言之,具有依赖型人格特质的人,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处处受到照顾,反而经常扮演着照顾他人的角色,只因为他们很依赖这种"被需要"的感觉。
解决办法(1) "持续肯定"便是最好的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