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墩翻模施工方案

高墩翻模施工方案

目录1、编制依据 02、工程概况 02.1工程概况 02.2.工程地质 (1)2.3水文地质 (2)2.4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 (2)3、施工组织 (2)3.1施工组织机构 (2)3.2人员配置 (4)3.3机械物资配置 (6)4.主要管理目标 (6)4.1 质量目标 (6)4.2 安全目标 (7)4.3 环境保护目标 (7)4.4 技术创新目标 (7)4.5 职业健康目标 (7)5施工方案 (8)5.1模板方案选择 (8)5.2塔吊方案及施工 (9)6施工方法 (12)6.1翻模施工工艺流程图 (12)6.2墩身模板施工 (13)6.2.2翻模模板制作、安装及翻升 (14)6.3墩身钢筋施工 (18)6.3.1钢筋采购存放 (18)6.3.2钢筋加工 (18)6.3.3钢筋连接 (19)6.3.3钢筋加工与安装安全措施 (20)6.4混凝土施工 (21)6.4.1供应计划 (21)6.4.2墩身混凝土浇筑及养生 (21)6.5施工措施 (22)7、质量保证措施 (25)8、安全保证措施 (26)8.1安全制度 (26)8.2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26)8.3塔吊安装和拆除安全保证措施 (27)8.4高空作业安全保证措施 (27)9、安全应急预案 (27)9.1应急组织机构 (27)9.1.1 应急领导小组 (27)9.1.2、应急领导小组岗位职责 (28)9.2应急物资 (28)9.4.1 高处坠落事故应急预案措施 (29)9.4.2 用电、防火 (30)9.4.3机械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30)9.4.4 食物中毒应急救援措施 (30)9.4.5 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援措施 (30)9.4.6 防洪安全保障措施 (31)9.4.7 不可抗力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31)10、安全风险评估及主要控制措施 (31)10.1安全风险评估 (31)10.2主要安全控制措施 (32)附件一:模板设计说明 (33)附件二:空心薄壁墩翻模施工受力计算 (36)附件三:脚手架搭设计算书 (41)附件四:塔吊基础配筋图 (49)高墩翻模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3-2015);(2)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3)《白水河大桥施工图》(太焦太晋施桥-102);(6)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16)9301);(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3-2015);(8) 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1-2009);(9)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0)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12)我单位可投入本工程的人力、机械设备、测试仪器等各种资源状况;2、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大桥和特大桥均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境内。

其中白水河大桥起讫里程DK327+193.4~DK317+394.19,全长200.79m。

桥梁与白水河斜交里程为DK317+254,斜交角度为26度,本桥共有5跨。

白水河特大桥起止里程DK316+122.03~DK316+755.05,全长633.02m。

桥梁与白水河斜交有两处,其中一处斜交里程为DK316+209.00,斜交角度71度;另一处斜交里程DK316+623,斜角角度59度,本桥共16跨。

2.2.工程地质桥址范围内地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新黄土、粉质粘土、细圆砾土、粗圆砾土、漂石土、卵石土。

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新黄土、碎石土、卵石土、粉质粘土。

第四系中更新统坡崩积层(Q3dl+col)新黄土、碎石土,块石土。

下伏奥陶下统三山子组(Q1s)白云质灰岩。

12.3水文地质地表水:白水河,勘察期间为旱季,水面约宽30.0m,水深约1.0-1.5m,水流较急,常年有水,地表水来源为大气降水。

地下水:白水河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水位埋藏较浅;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季节性变化明显;白水河特大桥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上层滞水、熔岩水,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及地表水补给。

2.4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白水河大桥有崩塌落石,主要分布于桥址区白水河两侧陡坡地带(DK317+220—DK317+235,DK317+370—DK317+415),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灰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完整性差,导致坡顶易形成危岩体,底部有崩塌的直径1—5m不等的落石,厚度1—5m。

该桥址去山洪灾害易发区。

4#墩、焦方台分布着块石土,破壁出可见冲刷破坏痕迹,规模约为30×10×2.5m(长×款×高),分布趋势方向北偏东向,最大块径200mm,块石之间具空隙,局部分布黄土薄层;1#墩台揭露块石土约25×10×2.5m(长×款×高),分布趋势方向为南东向。

白水河特大桥桥址区范围内新黄土具有湿陷性,湿陷程度分级属轻微湿陷性黄土。

地下水以上环境土混凝土结构具有硫酸盐侵蚀性,7#-12#墩遇洞率为30%-70%,综合线溶率该区域属容颜强烈发育区;1#桥墩山坡地带,见明显滑坡迹象,滑坡体20m*20m,高约8m;DK316+140-DK316+280、DK316+600-DK316+750D段山势陡峭,坡积物松散,为山洪易发区。

3、施工组织3.1施工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确保工程建设节点工期和安全质量达到既定目标,项目部成立了三级管理机构,项目部管理层面、工区管理层面及架子队管理层面,项目部各级领导及各部室按各自管理职责对桥梁施工宏观控制,工区一级负责组织桥梁的施工生产及日常安全、质量控制,架子队负责组织施工。

项目组织机构款图见下图:23.2人员配置(1)、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主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由公司选派,抽调具有丰富的客运专线施工经验、专业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曾参与过国内大型铁路建设、客运专线、特大桥施工,并参加过铁路客运专线知识培训的人员组成,详见项目部人员配置表。

表1 项目经理部人员配置表(2)、工区工区作为本标段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的基层施工作业管理队伍,以施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为施工作业管理与监控层。

施工现场所有劳务作业人员纳入工区统一集中管理,由工区按照施工组织安排统筹劳务作业任务。

工区技术人员下发技术交底并对作业班组及工班长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班组作业人员在领工员和工班长的带领下进行作业,确保每个工序和作业面有领工员、技术员、安全员跟班作业。

工区技术人员及时上4报所需物资计划,工区物资人员及时筹备所需的物资材料。

拌合站对混凝土的生产及运输统一调配保证现场施工中混凝土的供应。

(3)、架子队依据工序特点,架子队设有高墩施工工班组,工班组分别有钢筋工班、模板工班和混凝土工班组成,工班组在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完成各个施工工序。

表3 高墩施工工班人员配置表53.3机械物资配置表4 机械物资配置表4.主要管理目标4.1 质量目标工程实体质量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定及设计文件要求,其施工过程或实体工程质量满足如下要求:(1)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100%;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2)在合理使用和正常维护条件下,工程结构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使用寿命期内正常运营要求。

6(3)杜绝工程质量等级事故。

4.2 安全目标(1)杜绝较大及以上施工安全事故。

(2)杜绝较大及以上火灾爆炸事故。

(3)遏制一般生产安全事故。

(4)遏制因建设引起的一般交通安全事故。

4.3 环境保护目标沿线水体功能、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止,噪声、振动的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铁路设施、建筑与沿线城市环境、自然景观和谐相容,做到环水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铁路。

4.4 技术创新目标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铁路‘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目标,从我国铁路实际出发,结合工程特点,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4.5 职业健康目标注重职工的职业健康,保证文明施工,保障劳动保护,杜绝职业病发生;加强卫生监控,确保无大的疫情,无传染病流行。

75施工方案5.1模板方案选择目前,空心薄壁高墩的施工模板方案主要有滑模、爬模、翻模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液压滑模和液压爬模施工速度快,但配套设备多,施工机具投入大,一般均需配备塔吊、电梯等设备,模板刚度高,自重大,混凝土外观质量差,施工纠偏困难。

一旦开始施工,不得中断,雨季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且昼夜连续作业,管理难度较大。

“提升翻模”施工落地支架材料用量较大,但配套设备较少,施工机具投入小,模板刚度要求低、自重小,混凝土外观质量容易控制,施工纠偏容易,可以连续和间断施工。

因此,根据本工程现场实际情况,经比较,最终决定采用“钢管爬架翻模”(简称“翻模”)施工空心薄壁高墩,充分利用常用构件,且工艺较简单易行。

本工程采用的翻模是由大块组合模板及支架、外工作平台组合而成的成套模具。

每一节段翻转模主要由内外模板、拉杆等构成。

根据我标段白水河大桥及白水河特大桥桥梁墩身结构尺寸,计划安排高墩施工采用分段浇筑进行,翻升模板由3节大块模板(外模采用大块定型钢模板、内模采用定制钢模板)与外支架、墩身内部设置内工作平台组合而成。

每次混凝土灌注4m高为一个作业循环,外模为翻转模,节高2m。

施工时根据基顶中心放出立模边线,立模边线外用砂浆找平,找平层用水平尺分段抄平,待砂浆硬化后先立A节,由下至上依次为A、B、C节段模板。

当第C 节段混凝土强度达到3Mpa,A、B段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时,拆除A、B8节段模板,此时荷载由已硬化的墩身混凝土传至基顶。

利用塔式起重机、人工辅助将A、B节段模板翻升至C节上面,依次循环形成拆模,翻升,组拼,钢筋长接绑扎,提升内模与井架,泵送管道接长,灌注混凝土,养生和墩身十字线测量定位、标高测量的不间断作业,直至达到设计高度。

模板由下至上排列为第一循环ABC、第二循环CAB。

形成:接升内脚手架→钢筋接长绑扎→拆模、清理模板→翻升模板、组拼模板→中线与标高测量→灌注混凝土和养生的循环作业,直至达到设计高度。

每一节翻转模板主要由内外模板及纵横肋、刚度加强架、外支架和内脚手架与作业平台、模板拉筋、安全网等组成。

内外模板均分为平直段模板和圆端半圆型模板两种,模板总高度6,模板以2m为模数,即3节模板高。

灌注混凝土前在模板顶面按1.5m的间距设临时木或铁支撑,并在钢筋节点处设成品砼垫块,以控制墩身壁厚。

内外模板均设模板刚度加强架,以控制模板变形。

内施工平台搭设在内脚手架上,外施工平台采用支架栓接附着在模板肋板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