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资源节约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一幅多么令人振奋的宏伟蓝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专家指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

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

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都同样经历过单位GDP能耗上升的阶段。

近年来,节约资源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德、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概念。

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已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都更加严峻。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机遇,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各地干部群众在接受采访时普遍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发展。

节约能源资源,实现环境友好,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共建和谐美好家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04 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后不久,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社会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并决定从2004年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2005 年3月12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努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些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产生,有的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威胁。

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

这些目标,体现了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全社会已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今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须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

环境保护已充分形成合力,“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

今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在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曾经的过度开发使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质不断恶化。

自2006年底起,一场“环保风暴”刮向洞庭湖造纸企业。

半年之内,234家造纸企业全部关停,洞庭湖水质由原来的局部劣五类转为地表水三类标准。

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严把“环境关”。

今年8月,江西省环保局向全省发出《关于进一步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江河源头水保护区、河流干流两侧1公里范围内、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上游和湖库区域禁止新建直接排放废水的化工中间体、农药、电镀、制革、印染、造纸、焦化、染料等水污染严重或环境风险大的建设项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有效抓手,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今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今年4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

“十一五”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也相继作出了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放眼全国各地,降低能耗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山西,按照该省“十一五”规划的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5%、GDP年均增长12%来测算,“十一五”期间全省每年的节能量约为1100万吨标煤,据此分解到建材行业的年均节能量约为120万吨标准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