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定义:(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

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水平相比,要高出2.4倍;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2~4倍;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0%,但创造的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物要高出10倍以上。

因而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仅2003年就从海外进口了1亿吨的石油和成品油、1.4亿多吨铁矿石。

不仅如此,19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造成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式十分严峻。

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

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致使我国出现高能耗、高物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该治理的不治理,边治理边破坏。

致使资源供应与环境保护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产业水平总体比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比较大的环境代价。

长期以来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特别是一些地方上了不少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加剧了环境污染。

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污染的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产业政策执行不到位。

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

对环境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一些地方对环境监管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二)摘要:针对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建议,并指出了致使我国出现高能耗、高物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毋庸置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

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水平相比,要高出2.4倍;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2~4倍;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0%,但创造的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物要高出10倍以上。

因而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仅2003年就从海外进口了1亿吨的石油和成品油、1.4亿多吨铁矿石。

不仅如此,19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造成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式十分严峻。

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

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致使我国出现高能耗、高物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该治理的不治理,边治理边破坏。

致使资源供应与环境保护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产业水平总体比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比较大的环境代价。

长期以来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特别是一些地方上了不少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加剧了环境污染。

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污染的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产业政策执行不到位。

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

对环境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一些地方对环境监管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全面介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推出一些资源节约先进典型,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案例。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就是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对能源及废物实行综合利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利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在这种经济方式看来,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没有真正的废弃物。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人们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这从总体上说,就是要改变过去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三重三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还是一种新的促进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一体化战略。

三是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保护法》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重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重要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专项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和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

四是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源消费结构,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当前,要把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

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得第三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的高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批重点节能、节水、轻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