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张敬涛(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100031)[摘要]本文在总结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就、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003—2007年,国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三种模式”搭建一个遍及全国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两项重大战略举措使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跨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就、经验,研究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对推进“十一五”及未来一个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成就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00年以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不断发展,各地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区域网络,初步构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

中小学连通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的比率大幅度提高。

截至2005年底,全国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数量近900万台,是2000年的3.6倍;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每22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是2000年的4倍。

截至2006年底,全国中小学学生和计算机数的比例上升到19.38∶1。

截至2007年底,普通高中连网率接近100%,初中学校连网率达到80%以上。

其中,城市初中学校连网率达到90%以上,农村初中学校达到70%以上,小学连网率达到70%以上,基本满足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需求。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40142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64905套,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40858万套,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使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广为受益。

2.教育资源建设取得突出成效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列入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

2004年,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发布了《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加强了资源建设规划、征集评审、组织开发的工作力度,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

各地普遍加大了对资源建设的投入,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初步形成。

国家重点加强了面向农村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通过公开征集、遴选评审、组织开发、招标采购等方式,基本建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和年级的优秀课程资源库,并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免费向农村中小学提供,形成了一批符合新课程标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形式的精品资源。

开发建设了大量的课堂教学资源、学习辅导资源、专题教育资源、教师培训资源和多媒体教学素材。

组织开发并征集遴选了大批以小班教学为主的优质教学光盘,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和多种类型的专题教育内容。

国家免费向农村中小学发放了6500多万张教学光盘。

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初步普及[文章编号]1003-1553(5截至2006年底,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比例达100%,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比例达90%以上,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比例在20%左右。

每年有1亿多中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必修课已经成为全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主要渠道。

各类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活动十分活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

4.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普遍开展以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培训人次已超过1000万。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截止到2007年底,完成了1200多名骨干培训者的国家级培训,并先后培训了约4万名省(县)级骨干教师;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启动了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已有近40万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中,教师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强。

通过集中培训和送培下乡相结合、培训骨干教师和全员培训相结合、面对面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已有100多万名教师从远程教育应用培训中受益。

2007年8月,教育部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实施了“西部农村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计划”,共为中西部16个省、100个县直接培训约2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广大教师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方法,增强了教育技术能力,从而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力促进了远程教育应用的深入开展。

5.信息技术应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学生学习的新型工具。

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创造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种教学模式。

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了农村孩子们的视野,打开了瞭望世界的窗口。

特别是教学光盘走进课堂,深受师生的欢迎,教学效果良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学水平不高和培训不够的问题。

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应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多了,教研水平提高了;学生学习行为变了,自主学习的多了,学习兴趣提高了。

二、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一是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将信息化作为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二是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把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解决教育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三是把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大力推进教师培训,把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五是把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为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但是,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数量不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化,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设相对滞后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三、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建议1.在政府统筹主导下,强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分区域对待的政策,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学校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已经趋于“个性化”,能够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认识仍然比较“大众化”,虽然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促进学校的定位发展并不十分清晰。

考虑到我国地域差异显著的现实,为保证基础教育信息化更加均衡和全面的发展,应该强化分类指导、分层推进,针对不同区域有所区别地探索信息化的建设应用途径,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

(1)把网络建设、资源建设、电子政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白6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2)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为发展重点,保证中央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同时加强以县(市)级区域为主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良好区域环境。

(3)对于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要加快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校园网为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的功能,推进网络和多媒体设备的普及进。

在“校校通”基础上,实现电脑和网络进教室的“班班通”,逐步普及无线网络,积极构建数字图书馆,推进学生笔记本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新型设备的广泛使用,持续推动教学应用创新,促进各种经验交流。

(4)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可以加大普及和推广互联网,对于农村学校要加快普及以卫星电视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培训,同时兼顾城、镇、村三级学校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消除“错层”现象。

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学校与互联网连通,没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电视机、DVD等进教室的力度。

2.建立和完善国家及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统筹创建与中小学主流教材版本相配套的以及基于知识点的教育资源体系资源建设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要认真进行资源需求分析,及时把基层学校最需要的资源送下去;另一方面要把各地产生的优质资源整合集中,扩大共享范围。

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各级教育资源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1)以国家统筹为主开展总体建设,制定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形成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国家重点为农村地区统筹建设与主流教材版本相配套的资源。

(2)鼓励建立各级区域教育资源中心,推动城乡联动和区域整合,保障优质资源推得开、用得好,这对解决在部分农远覆盖地区“镇村远教点有资源而城镇学校反而缺乏资源”的问题尤其有帮助。

(3)以主流教材版本或者基于知识点体系来建设和组织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跨版本性,提高资源适应教材内容不断更新的弹性,同时,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资源建设。

(4)建立并完善对教育资源内容的评价、评审制度,切实保证进入校园和课堂的教育资源内容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适合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需求。

(5)探索多渠道、多方式的资源输送方式,包括网络共享、卫星传输、光盘配送等,完善资源推广的保障机制和支持服务体系。

(6)针对学生的探究需求,积极开发各种高质量的交互式学习资源和工具软件。

3.注重中长期的系统规划,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确保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有效性进一步强化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规划,通过引入长效评估与检测机制,确保投入的有效性,逐步形成持续、良性的投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