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基础教育)
《中国教育信息化》编辑部:mis@moe.edu.cn
一、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通过全面启动“校校通”计划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和项目,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8年以后,以“班班通”工程建设、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将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但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认识、管理、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标准建设与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应以支撑教育普及、公平、优质及创新为发展目标。在政策机制支撑下,环境装备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通常被作为学校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环境装备建设是基础工程。二、“班班通”在行动“班班通”应在通字上下功夫,要做到网络连通、资源流通、人际沟通:信通+心通(情感)、学做融通(知识学习+动手实验)、教师精通。华东师大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与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央电教馆、华师京城共同研发了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绿色班班通”。该方案优选节能电脑、超短距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配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互动软件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再供以教师远程进修服务,具有全方位的综合效应。“绿色班班通”能够支持多向互动的开放式课堂,基于协同学习套具可实现“班内通”,开展课堂协同教学;基于可视化远程协同教学平台可实现“班际通”;基于自主开发的教育服务网站可实现“班外通”,有效拓展学生的
课外学习空间。当前“绿色班班通”解
决方案已在我国多个省市不同学校
开展应用,深受好评
。
三、“教育云”呼之欲出
未来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非常复
杂,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广泛。云计算
有助于我们解决高原期的困惑,比如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系统互联、资源共享以及应用互通等。因此,信息化教育走上云服务平台。我们建议采取一种基于大装备的教育云的发展思路,即承继“班班通”建设,通过信息化教室形成数字化校云,继而拓展至市(县)教育云,最终建立公共教育资源与数据的云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教育云的构建。这种建设思路好比是以大规模教育装备为基础形成了高山,然后产生云朵围绕山岚的美丽景象,而不是在沙漠上空凭空飘来一个云朵。教育云的综合服务包括IaaS、PaaS、Epaas、SaaS和DaaS。在教育云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上各层提供的服务将呈现出倒三角的增值空间。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往上层,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为复杂,有更大增值空间。四、”电子书包”让云触手可及目前,在上海、扬州、沈阳等地电子书包已进入课堂。我们希望电子书包具备易用性、富媒体、互动性、开放性、教学性等特性,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电子课本、足够的学具以及成本较高等使得电子书包的发展遭遇瓶颈,因此亟须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完善电子书包功能以及提出电子书包应用场景。目前,国家
信标委已成立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
包标准工作组研究解决电子书包的
标准问题。在构建电子书包系统功
能框架中,我们从学习终端和应用
服务层面考察电子书包的功能,其
中终端层面引入“虚拟学具”的概
念,重在加强用户对学具软件的个
性化配置和使用,且支持第三方学
具的接入;应用服务层面强调本机
提供的学习服务及第三方接入的服
务。对于学具和服务,按照核心、可
选、拓展三层分级定义,电子书包将
根据不同的配置和升级面向不同个
体需求。同时从e-Publishing和
e-
Learning
领域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考
虑数字内容建设(电子课本、电子
书、泛资源及其相关应用)及不同层
面的学习应用(个人学习、班级学
习、社会学习)。未来随着教育云的
建成及电子书包系统功能的完善
,
电子书包将被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
境,实现“随身通,人人用
”。
五、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目前,有几种教育模式是值得
我们关注的,一是班级差异化教学
;
二是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习;三是个
人兴趣拓展学习;四是社群生成性
学习
。
(根据现场录音及PPT整理)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模式
华东师大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祝智庭
基础教育分论坛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