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一体化战略布局的竞争优势分析更新日期: 2015年03月24日作者: 于宝池张海军【字体:小大】摘要:我国是水泥、骨料、混凝土的生产大国。
2013年,我国混凝土总量约达80亿立方米,全国水泥产量24.14亿吨,而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产能超过150亿吨。
虽然产量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就整个水泥、骨料、混凝土产业链来讲,依然处在各自为战、无法统一协调健康发展的状态,尤其是骨料和混凝土,全行业缺少龙头企业,缺少强势的引领示范的大企业,受运输距离限制,区域特性较强,这就导致了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品质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众多重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我国是水泥、骨料、混凝土的生产大国。
2013年,我国混凝土总量约达80亿立方米,全国水泥产量24.14亿吨,而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产能超过150亿吨。
虽然产量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就整个水泥、骨料、混凝土产业链来讲,依然处在各自为战、无法统一协调健康发展的状态,尤其是骨料和混凝土,全行业缺少龙头企业,缺少强势的引领示范的大企业,受运输距离限制,区域特性较强,这就导致了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品质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众多重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水泥、骨料、混凝土如何转型升级,赢得“新机遇”?其产品质量及产业结构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厘清及科学表达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当前形势下,水泥企业又该何去何从?鉴于以上情况,本文重点论述水泥、骨料、混凝土产业链一体化战略布局的必然趋势,并对其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1混凝土是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龙头目前我们所说的混凝土,通常是指商品混凝土,既然称之为商品,那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商品特性,其中包括了成本、品质以及服务等多方面内容。
受区域性的制约,商混价格较为透明,而成本则是商混企业利润的核心,品质的优劣、稳定性以及服务意识是影响商混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商品混凝土是与下游的建筑市场紧密结合的一种产品,建筑结构施工标准对该产品的品质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如何保证商品混凝土的品质,这就要充分了解它的生产流程、原材料。
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其实是一种物理搅拌过程,它把骨料、水泥以及不同的外加剂按照一定的配合比进行添加搅拌。
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商品混凝土生产又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
这是由于骨料、水泥、外加剂等原材料的供应渠道不稳定,导致原材料品质不稳定,众多不可控因素,对于商品混凝土的品质,产生了不确定影响。
就正常的市场规律来讲,应该是由商混企业对原材料提出品质要求,由水泥、骨料、外加剂等生产企业保证原材料品质,这样就可以生产出性能稳定的商品混凝土。
因此,就整个产业链来讲,商品混凝土占据着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
2水泥企业发展骨料、商品混凝土是建材企业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强劲的固定资产投资,建筑材料行业的产能得到了快速的扩充。
由于骨料、混凝土企业初期投入少、建设期短、土地可租赁、设备及原材料可赊销、普通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原因,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进入这些领域。
据统计,全国有资质的商混搅拌站约有7800多个,同时无资质生产的企业还有很多,而无资质的骨料生产企业更是不计其数。
正是这么多骨料、商混企业的存在,使得这些行业竞争无序,品质也难以保证。
这就给了水泥企业整合骨料、混凝土市场的契机。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GDP为核心转向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我国骨料、商混市场也逐渐由市场拉动型转向资源推动型。
骨料、商混企业的竞争也由“方案提供”转向“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不同的市场环境,骨料、混凝土企业的竞争模式也不相同,其效果更不相同。
水泥企业选择水泥、骨料、混凝土一体化发展战略成为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然。
3水泥、骨料、混凝土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模式3.1“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所谓水泥、骨料、混凝土的“三位一体”经营模式,就是指大型建筑材料企业在发展业务的选择上要完整建立水泥、骨料、混凝土的产业链,共同协调发展。
混凝土是旗舰,是航母,是水泥和骨料的销售渠道,是整个产业链的“龙头”,控制整个市场运营。
而骨料和水泥,是“护卫舰”,保卫“航母”,消除混凝土市场竞争的不和谐因素,是完整产业链的“骨架”和“血肉”。
3.2“三位一体”发展的具体实施在水泥和骨料供应市场选择优势区域,建设覆盖全市场的混凝土供应企业,高价向全社会供应水泥和骨料,低价向市场供应混凝土。
水泥、骨料的竞争对手可采取跟随上涨的水泥、骨料价格,或不跟随而保持原价格策略运行,但混凝土竞争对手就不得不跟随降低混凝土价格。
其结果是:1)混凝土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亏损,混凝土竞争对手率先退出;没有客户,也就没有了市场,水泥、骨料的竞争对手后退出,建材市场九九归一。
2)如果水泥、骨料竞争对手跟随建设混凝土企业,群雄混战,建材市场三分天下。
3)假以时日,建材行业进入成熟市场,混凝土将永远低利润运行,水泥和骨料盈利。
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大型水泥企业由于“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控制住了区域商混的供应,从而控制住了下游建筑工程施工市场。
更有利的是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压缩过剩产能,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4水泥、骨料、商品混凝土的联系与区别4.1水泥、骨料、商品混凝土产品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其行业特性的区别1)商品混凝土直接与下游建筑工程市场接轨,是产品提供与服务型行业。
该行业重点突出的是服务。
服务中包括了物流运输、产品品质和施工方法等多个方面。
2)水泥是将矿产资源经过物理化学等复杂的加工手段所生产出的产品。
该行业重点突出的是加工工艺以及对矿山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将不同品味的矿石,经过搭配后进行破碎、粉磨、选粉等物理手段以及预热、煅烧、冷却等化学变化加工出合格的水泥产品。
3)骨料是将矿产资源经过多级破碎筛选等物理加工手段所生产的产品。
骨料生产对于矿石品位的要求与水泥矿石不同,要求矿石具有一定的物理特性指标,如抗压强度、压碎值、含土量、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以及颗粒级配等相关要求。
这些指标都可以通过破碎、筛分等物理手段实现,属于矿产资源利用类生产。
4.2水泥、骨料、商品混凝土行业的高度关联,形成了完整产业链1)混凝土作为产业链龙头,紧密结合下游市场,并带动上游产业发展混凝土企业紧密结合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下游市场,其市场售价、供应量直接影响到上游水泥、骨料发展。
混凝土对其原材料品质提出了不同要求,水泥、骨料的品质要求,是基于混凝土性能所提出的,因此,要生产出高性能的混凝土,就必须要有高品质的水泥、骨料。
2)水泥企业拥有生产骨料的先天条件众多水泥集团占领了国内大多数的水泥矿山,且拥有完备的破碎系统。
石灰石品位较高,如果生产骨料,将有先天优势,另外良好的石灰石生产出的骨料,用于混凝土配置时和易性较好,因此,水泥企业在进军骨料行业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3)骨料生产可使得矿山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矿业开发理念骨料生产,更加有利于水泥矿山资源的无废化。
水泥矿山的岩石种类主要是石灰石,而骨料矿山则可利用多种矿石。
从产品的角度来讲,水泥对石灰石的品位、化学成分要求较苛刻,而骨料则对矿石的物理指标、粒型有一定的要求。
相对于水泥矿山而言,骨料矿山的破碎更系统化,对粒径、级配要求严格,这也决定了骨料矿山比水泥矿山资源利用率要高,更能物尽其用。
因此,充分利用水泥矿山的排废矿石进行骨料生产,有利于水泥矿山的资源有效利用,有效摊薄矿山成本,提高水泥企业利润。
5科学客观看待水泥、骨料、商品混凝土的发展及产品结构现状5.1水泥行业的发展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人均年消耗水泥1.775吨(按可比水泥产量计,折算成42.5普通水泥,人均年消耗水泥也达1.61吨),远超发达国家高速发展时期人均年消耗700公斤左右的水平,除了大规模建设因素外,不科学、不合理地使用是造成浪费导致高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
5.2骨料行业的发展砂石骨料是一个特殊的资源型行业,其低附加值的特点往往在业界人士心中留下“难登大雅之堂”的印象。
.被严重低估的骨料产量由于缺乏正规科学的统计渠道,中国的骨料年产量一直被严重低估,行业官方组织在2012年、2013年对骨料产量的估算分别是100亿吨和120亿吨。
但基于高速公路路基铺设、沥青搅拌站以及民用骨料等方面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骨料产量被低估了30-40亿吨左右。
.缺乏认知度的产业建材领域中,骨料一直是一种无法与钢铁、水泥等行业相提并论的行业。
产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质量要求较低、投资回报不理想等传统的落后观念依然停留在行业内外人士的思维中。
究其缘由,主要有三点:一、传统骨料生产缺乏统一规范;二、骨料市场容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披露,骨料在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性研究认识滞后;三、在中国砂石骨料网上线之前缺乏一个高端、及时有效的行业资讯平台,导致行业传播发展不足。
.被水泥企业盯上的产业在水泥业务增长放缓,不确定因素加强的情况下,水泥企业开始把触角延伸至邻近的骨料行业。
伴随着水泥企业的进入,骨料战场的帷幕慢慢被拉开。
冀东、华润、台泥、海螺、红狮等水泥集团纷纷挺进,据行业最新消息,冀东水泥2014年计划围绕“三北”战略在全国打造年产2亿吨的骨料生产基地,以冀东为代表的水泥企业瞄准骨料行情,重兵布局骨料产业的决心已经非常明显。
.规模化、现代化成趋势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新型工业化背景倡导下的基调下,骨料产业开始沿着规模化、现代化的轨迹发展。
产能过小、生产分散、管理混乱、生产粗放、环保不达标的生产模式将受到摒弃。
从全国各地正在打造百万吨级乃至千万吨级以上规模的骨料生产基地的趋势来看,骨料行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已成定局。
5)行业规范加快行业洗牌骨料市场看不见的手在加快行业洗牌的同时,行业规范这只看的见的手也加大了行业洗牌的力度,坚决关闭和取缔设备落后、资金不足、规模弱小、环保不达标、资源严重浪费、安全无保障、生产不稳定的“脏、乱、差”骨料企业。
市场和政府双管齐下,势必加剧骨料行业洗牌。
5.3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混凝土的发展,经历了现场搅拌到预拌的过程,这也是由一种现场施工材料转变为商品的过程。
引言中所提到的高性能混凝土,已经被众多的建筑工程以及施工单位所认可,也得到了众多混凝土生产企业的实践论证。
因此,研究和生产高性能混凝土,对于当前我国的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高铁建设、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混凝土行业呈现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以往的混凝土企业,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不同规模的产能、投资、管理模式,不同的区域市场,不同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不同的配合比等多个方面,导致了混凝土区域性质量和技术发展的不均衡。
2)混凝土行业面对下游建筑工程市场,回款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单体混凝土企业,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原材料如水泥、骨料、外加剂等不愿赊销,尤其是骨料,必须现金提货,而面对下游建筑工程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往往都要赊销,无法及时快速的回款,成为困扰这些单体混凝土企业主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