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片段及反思[背景与导读]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是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发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统一长度单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是新增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类似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因此,本课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的机会,通过“物园里的争执”、“混乱的长度”、“我们的思考”、“标准的选择”、“用选定的物品做标准量任意物体的长度”几个版快,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片段与反思][片段一:动物园里的争执]师:同学们,小熊和小猴都爱吃玉米棒,饲养员阿姨给它们两个一人一个玉米棒,可是小猴一定要把长一点的玉米棒让给小熊,它两争执起来,不知道到底哪一根更长。
(课件演示;两跟玉米棒比较长短)生:左边一根长些,右边一根短些。
师:是这样吗?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哪根长?生1:放在一起比。
生2:我拿一条线来比…………..(教师课件演示:把两根放在一起比发现------;还可以用一根小棒做标准来比较也发现:它们一样长。
)师:原来——生齐答:——一样长!师:看来我们的眼睛也常常会发生错觉。
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就应该去比一比、量一量,我们还可以找一些物品作为我们的标准去量。
[反思]通过“动物园里的争执”,学生既生动的回顾了比较物体长短的旧知,又真切的感受到测量物体长度的需要,通过学生的比较方法,启发了学生测量物体长度要有物品作为测量的标准。
[片段二:混乱的长度]师:我们要量这本新书(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也就是它的这条边有多长(教师比画出宽边),那么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作为量的标准呢?生1:我用三角形纸片。
生2:我用硬币。
生3:我用曲别针。
生4:我想用小方木块。
生5:我想用牙签。
……….师:可以,咱们就两人一组动手来量吧。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课本的宽。
)师:都测量完了,哪个组来说说你们测量的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结果,用数字表示)生1:我们小组我用的硬币量的,课本宽大约有7个硬币那么长,他用的曲别针量的,课本的宽大约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生2:我们小组我用小方木块量的,课本宽大约有15个方木块那么长;她用的是硬币量的,课本宽大约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3:我们小组我是用的三角片量的,课本宽有4个三角片那么长;他用方木块量的,量的结果和刚才生2一样,也是15个方木块那么长。
…………..师:哎,我们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呀,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有的是7,有的是5,有的是4,还有的是15,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硬币,有的是曲别针,有的是方木块,有的是三角片。
师:那老师又有问题了,为什么有的同学量的结果却一样呢?比如生1和生2组的另一个同学量的结果都是7;生2和生3组的另一个同学量的都是15,这有是为什么呢?生:因为生1和生2组的另一个同学都用的是硬币,生2和生3组的另一个同学用的都是方木块。
师:看来,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来量,结果就会相同。
好,我们就再任意选用我们手中的物品做标准来量一量其它物体的长度,比如文具盒的长和课本的长………(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测量文具盒的长和课本的长,课桌的长。
)师:哪个组来说说你们组量的结果?生1:我们量的是文具盒,文具盒有5个橡皮那么长。
生2:我们组量的是课桌长是7支铅笔那么长。
生3:我们组量的也是文具盒的长,我们用的是硬币量的有11枚硬币那么长。
[反思]在“混乱的长度”里,安排了两次测量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一次是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去量同一个长度,结果同一长度的物体量的数据结果却不同;第二次是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去量不同长度的物体,结果是不同长度的物体用不同的物品去量,量得的数据却有的相同。
正是这种混乱的长度,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不得不去思考。
[片段三:我们的思考]师:同学们,刚才进行了两次测量,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吗?有什么疑问吗?生1: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量得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量得文具盒的长是5块橡皮那么长,都是5,但实际上它们不是一样长。
师:那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生1:因为量的时候用的物品不一样,一次是曲别针,一次是橡皮。
师:谁还发现这样的现象了吗?生2:我也发现我们量的课本的宽和黑板的长虽然都是7,但是黑板要长得多。
生3:我也发现一个怪怪的现象,长的比短的短,短的比长的要长,课本的宽是15个方木块那么长,课桌应该是长一些吧,但是课桌只有7支铅笔那么长,15比7大,但是课桌却比课本的宽要长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你们的比较和思考都很有意义!正是因为用了不同的物品做标准,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教师板书课题:长度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才使得我们量的结果各不相同、与实际不符合,才出现长的比短的还短,短的比长的还要长这样的怪现象。
所以我们要量物体的长短,选择用来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相同,用同一种物品,也就是要统一,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
(补充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反思]经历了“混乱的长度”,学生有疑问,但是更有思考。
他们在比较中发现了真理,这就是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要选择统一的标准,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他们在发现中迸发出创造力的火花,使我们欣喜得看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价值。
[片段四:标准的选择]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统一的长度单位,那么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生1:我认为还是方木块比较合适。
生2:我也认为方木块比较合适。
生3:我认为选曲别针也可以,因为它不长也不短,用着也比较合适。
生4:我觉得用方木块更好,因为它不管怎么拿,都是那么宽。
师:那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呢?生齐答:方木块!师:对,方木块!,老师也觉得用方木块会比较合适。
请用你们的方木块再来量一量我们的文具盒有多长?(生用方木块量文具盒的长。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量得的结果是多少?生1:24个方木块长。
生2:也是24个方木块长。
生3:我量的也是24个方木块的长。
……….师:还有量的不是24个方木块长的吗?为什么都是24呢?生:因为量的是同一个文具盒,用来测量的物品也都是一样的小方木块,所以结果就应该一样了。
师:再请同学们量数学课本的宽呢?也用方木块量量看。
(学生用方木块量数学课本的宽。
)生1:15个方木块长。
生2:15个方木块长。
………师:文具盒有24个方木块长,数学书有15个方木块宽,它比文具盒的长要短一些,这样的结果是符合事实的,可见,统一长度单位是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
[反思]选择什么物品作为统一的长度单位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同学们凭借前面多次的操作、比较,他们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方木块,当然,这只是初步的、是原始的,只是相对于其它物品而言的。
如果我们在测量物体时把一些方木块连成一排,然后由厚变薄,再标上刻度,那将会是什么呢?这就为下一节认识直尺做好了铺垫。
[片段五]用选定的物品做标准量任意物体的长度。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几种蔬菜——(教师课件演示:由凌乱到整齐。
)师:它们的长短还会不会乱糟糟呢?生:不会,可以用方格做统一的单位来量一量。
师:好,那这里的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呢?请大家在书上比一比,填出结果。
……….师:同学们再看书上的第3题,请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几个方木块长?你们打算怎么估呢?学生在书上完成。
[反思]在探讨出了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长度以后,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来实际度量,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点评与拓展]本篇教学案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模型,教学设计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特点,还原数学知识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兴趣浓厚,参与面广,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枣阳市第三实验小学韩雪萍刘立珍二00五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