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
1、北宋欧阳修曾说:“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处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欧阳修旨在强调
A. 传统儒学的延续性
B. 五代儒学的虚伪性
C. 儒学复兴的紧迫性
D. 宋代理学的时效性
2、张载自称他的学问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同时,他坚信周礼必可行于后世,还特别强调谱系、世族和宗法。

据此可知,他
A. 局限于对传统儒学机械传承
B. 致力于强化儒学的社会功能
C. 摒弃了先秦儒学的人文情怀
D. 建立了系统完备的理学体系
3、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知行合一”
D. “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
4、南宋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

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 世界本原之争
B. 治学方法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道统思想之争
5、与朱熹、陆九渊专注义理不同,浙东学派坚持从经史百家、礼乐兵刑、典章制度甚至舆地边疆、水利农田等等中,“通其委曲,以求见诸事功”。

可见,浙东学派
A. 丰富了儒家学说的精神内涵
B.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现实需要
C. 恢复了诸家并存的文化格局
D. 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空谈学风
6、下表是史书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C. 地方家族势力左右史书编纂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7、明代有一位思想家提出圣人之学就是致良知而已,并且良知是圣众智愚都具有的,只要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称谓圣人。

这位思想家
A. 是心学的开创者
B. 世称阳明先生
C. 注解了《四书》
D. 提出“众治”说
8、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
A.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B.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C.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9、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截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
明中期以后迅速地传播开来。

这说明
A. 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
B. 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C. 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
D. 经济生活影响市民的价值取向
10、有学者对理学的某一观点评论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的深度。

”这一观点是
A. “格物致知”
B. “知行合一”
C. “心即理也”
D. “孔颜之乐”
11、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下面说法,与之含义最接近的是:
A. 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
B.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后自有贯通处
C.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专制统治
13、对于儒家经典文本,汉唐经学家的讲坛是一种权威主义的政治哲学讲法,他们往往只作引证,并不作论证;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作义理上的诠释。

宋明理学家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绎其中的义理,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

这种变化表明( )
A. 宋明儒学已经否定了儒学经典的权威
B. 宋明儒学已不再为国家政治权威服务
C. 宋明儒学改变了汉唐儒学的治学传统
D. 宋明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14、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

这表明他旨在
A. 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B. 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C.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D. 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15、“(王)守仁之说,以心之灵明为知。

为人人所同具。

无论如何昏蔽,不能没有存在的。

”材料认为,王守仁主张
A. 人性本善
B. 人性本恶
C. 本善习远
D. 知行合一
1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 (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

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点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

根据材料一,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5CBABA 6-10BBADB 11-15CCCBC
16(1)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吸收诸子百家学说。

(2)思想体系:理学。

集大成者:朱熹。

(3)思想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特色:倡导个性解放。

(4)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崇尚道德修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