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八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朱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范仲淹
4、心学的影响:
心学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 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 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标志 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 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 命实践。对中国 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 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1、怎样理解“程朱理学” 与“陆王心学”观点的异同?
主观唯心主义。不合理。 ②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 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镇压农民起义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难。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 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事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 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在当时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 的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 考试的教科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阳明
2、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主张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天地万物 都在心中,故称为“心学”; (2)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 天理。
(二)陆王心学
3、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
(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吸取佛教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 (2)在认识论上,提倡出“致良知”和“知行合 一” “致良知”即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 良知的本 性即可成圣贤; “知行合一”即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人心”。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 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即用“发明本心”和“致良知”的方法求“理”
在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之
后,你认为宋明时期儒学有了哪些
程 程 颐 朱 熹
程朱 理学
颢
陆王 心学
陆 九 渊
王 守 仁
(一)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北宋)、朱熹(南宋) 2、“二程”的主要思想观点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 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主张把天 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2)在认识论上,认为“物皆有理”,主 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取精华,去其糟粕 。
(1)科学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对中国文化起 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2)不科学不正确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 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礼轻法观念。
关注传统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C
)
A..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4.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它思想未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C
)
5.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于发展着,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
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汉代到唐朝儒学的发展状况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儒家 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 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 佛、崇儒,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韩愈
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儒学独尊地位受佛道的冲击,但 同时儒学又吸收佛、道精华,使儒学更为理论化和思辨 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从而重新确立儒学统治 地位。
材料一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 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 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 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 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①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 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发展?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将儒
学发展为理学,形成庞大的思想体系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 理学?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 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 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课堂练习: 1、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学( ) A 、内容上是相同的 B、本质上是一致的 C、观点上是一致的 D、存在时间相同
B
2.朱熹是宋代杰出的儒学宗师,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最早把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 B.他认为“理”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B)
C.其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 D.他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欲”与“天理”辩证统一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岳 麓 书 院ຫໍສະໝຸດ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 山五老峰下,宋初扩建 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 “白鹿洞书院”。白鹿 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所完备的书院,与岳 麓、睢阳、石鼓并称 “天下四大书院”。因 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 等再此讲学或辩论,这 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睢阳书院
嵩阳书院
(二)陆王心学
D
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 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C.宋朝时,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
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三教图》(明· 丁云鹏)
图中的三教是:
_______
儒 、____ 佛 、____ 道
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 “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 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 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 释有焉。”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 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知识点拔
1、共同点: 本质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 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 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理学 影响相同: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对塑 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知识点拔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天理”;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派”。
(4)用纲常名教束缚了人,压抑、扼杀了人们的
自然欲求
洙百人府五岳 泗众主”代麓 ”,持之始书 ,书讲称建院 将院学。,为 它一期宋宋我 与千间代真国 孔徒,著宗古 子”学名御代 在之生理书四 家誉达学门大 讲,千大额书 学书人师,院 的 地院,朱享之 方又有熹有冠 并称“、“, 称“道张千于 。潇林载年唐 湘三二学末
二、宋明理学
1、形成:
(1)北宋时,儒家学 者展开了复兴 儒学、 抨击佛教的活动;
(2)融合了佛道思想来 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 以“理”为中心的新儒 学体系——“理学”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宋明理学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