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作者:不详时间:2007-5-22 21:58:42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 104732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

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

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

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

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

不妨去欣赏它。

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

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

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时人们又要说。

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

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

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

“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

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

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

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

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

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

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

“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

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

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

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

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官场黑暗。

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

(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黄州、惠州、儋州,皆东坡贬谪流放之地。

而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地在他的笔下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来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岭南荒远。

古人莫不视为畏途。

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

然而当四十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二首》)。

苏轼能从贬谪流放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幽默的笔调化解之,表现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其乐观旷达的精神可见一斑。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

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轩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气势雄放。

[5]苏轼的词里,也同样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始终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心境。

苏轼在密州时期就已显示出安往而不适的乐观精神,但超然心态的最终形成还是在被贬黄州之后。

超然心态,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感受超越性的意义,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的过程中。

这种心态,直接影响到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使他的精神体现出无穷的人格魅力,使他的作品展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论苏轼的超然(2010-05-28 21:50:43)转载标签:分类:教育论文(原创)教育论苏轼的超然提纲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1)苏轼的抱负。

(2)苏轼的政治生涯。

(3)苏轼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1)成绩显赫而不高傲。

(2)身居要职而淡泊名利。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

(1)独树一帜的贬谪观。

(2)把贬谪看为福分(3)把贬谪当作游玩。

(4)面对贬居时的乐观旷达。

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1)一生贬谪,生活艰辛。

(2)观照自然,慨然有悟。

(3)面对逆境多从容,艰苦磨练结硕果。

论苏轼的超然摘要: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

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关键词:苏轼;超然;乐观;旷达。

何谓“超然”?苏轼的超然又表现为什么?文学意义上的超然是高超出众,超出尘世之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生理需要、情感需求、功名利禄和尘世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

具有这种态度的人,能够抹去柴米油盐的重负,远离现实的名利,即使置身于苦难之中,也能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它们,不会因得失、顺逆、穷达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是一种超然于现实事物之外的高尚的旷达自由的人生态度。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超然态度的人。

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走向惰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诗人、学者,他集儒佛道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颇受世人尊重的人生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辩证态度,诗文中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而受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高度仰慕。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进行探求研究。

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于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并潜心研究社会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年间里,写出了《策论》、《进策》各二十五篇,提出了改革弊政政治主张,并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台。

苏轼对自己的人生仕途是充满期待,总想大展宏图,其根源是其对现实人生充满着强烈的热爱之情。

苏轼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

因为这样的升迁贬谪,使他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出尘和被世所遗的崎岖小路之间,显得十分艰险。

在历史上,一些人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或自沉江河,或归隐山林,或因不肯同流合污而郁郁终生。

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苏轼选择的道路却与他们不同。

苏轼虽然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屡次遭受贬谪,流离失所,甚至穷愁潦倒,但他没有悲观,也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其关键就在于他热爱生活,始终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功名富贵和悲欢离合,因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乐观的苏轼,一个豪放的苏轼,一个超然于大地、飘浮于半空,用喜上眉梢的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了喜爱的眼光欣赏着地球上的一切的并从中发现美的具有豪情万丈的英雄的苏轼。

所以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1)的艰难岁月中,他不但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甘美,而且处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2)的欣慰心情;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的洒脱情怀;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4)的悠然感悟;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5)的潇洒豪情。

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这是何等的豪迈,哪里像是出自一个贬居蛮荒形枯骨杇的垂老之人之口?当然,苏轼也曾想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

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始终是他心灵的主旋律,因而他总是直面逆境,善待人生。

他的《水调歌头》对此有着精彩的诠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的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飘荡何时歇”(7)。

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但他很快意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相较人生亦是“此事古难全”,所以“不应有恨”。

转恨为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为他热爱生活,所以情怀才显得如此之旷达。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生活的艰苦和仕途的波折。

在苏轼的眼里,“胜固欣然,败亦可喜”(8)。

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

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成就了他传奇色彩的一生:“一蓑烟雨任平生”(9)。

在苏轼坎坷动荡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风雨如何,他心中早已是波澜不惊,真正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