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1、广义的审美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狭义的审美形态则包括各种风格、品位、体裁等。
2、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它是基于人的存在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映。
3、审美形态集中表现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等主要类别(多选)。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名词解释)。
A人生样态: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名词解释)。
B自由人生境界: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名词解释)。
C审美情趣: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名词解释)。
D审美风格: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名词解释)。
审美形态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审美活动进行的反思和总结。
一、对审美形态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1、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包括美的类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形态说等,认为美完全是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的客观实体(存在物)或客观实体的固定不变属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和审美经验知识对美的形态的反映。
因此,只要弄清了美的形态,就等于解决了审美形态问题。
2、审美风格。
审美风格的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但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
3、审美类型。
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型说。
基本认识原则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的类型,而不去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显得过于宽泛,又囿于形式,甚至是外在形式的尺度,既不利于对审美形态作深入了解,又容易对美学学科的建构止于较浅表的层次。
4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包括美的范畴说和审美范畴说。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关系的逻辑概括,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把范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即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基本思维形式;二是把范畴看成历史地、动态的,是人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各种形态的“梯级”。
5人生境界说。
人生境界要作为审美形态表现出来,首先离不开特定的审美样式,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审美样式,人生境界将只是一个美妙的设定,而不具有任何实在的意义。
其次,人生境界本身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生成系统,只有那些具有审美意义的层面才具有审美形态的素质,而不是所有的人生境界都天然地构成审美形态。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简答):1、广泛性或普适性。
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3、历史性。
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二、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简答或多选)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生成。
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
而是伴随着人生样态的丰富、艺术种类的增多和审美经验的改善、人生境界的提高而不断生成发展的。
就历时态而言,人类的许多审美形态就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才出现的。
就共时态而言,在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要成为其他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审美形态,就必然有历史的顺应和同化过程。
就个体审美经验的生成来说,审美形态往往以主观相对性形式表征着美在审美中生成的规则。
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在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是一定社会时期审美实践的历史积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理想。
一、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简答)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
审美形态是人们审美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它紧密地联系于人们的审美实践,反映了人们的对生活的理想和寄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2、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
由于每个时期审美理想和审美人士都在发生变化,对特定的审美形态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审美形态在历史性中具有当代性,就有新的时代内涵。
3、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多选)。
二、审美形态与思维(论述详见129-130)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特点,对审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不同。
1、中西思维方式比较a、中国古代思维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
b、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
其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归纳和演绎。
2、其他a、数是象的性质,象是数的载体,数赋予象以情感性和观念性。
如鸟是物像、寄寓之上的思乡之情即是数。
b、抽象:一是把客观存在的物态化的对象与该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相分离,二是在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提取出最本质的属性。
(名词解释)c、概括:把从特定对象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延到具有同类属性的一切事务,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名词解释)d、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对于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它的起点是概念,终点还是概念。
e、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是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透过客观事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是西方思维的目标,以概念和逻辑形式为思维的工具。
(选择)三、审美形态与语言(论述详见131-132)语言是意义的载体,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索绪尔),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这些差异不同程度的也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
(单选)1、中西语言文字的比较a、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能指和所指结合的都很紧密,每个汉字都可以称之为一个意象,它本身已经融合了人作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和想象。
拼音文字能指和所指是完全随意性的,是理性的产物。
b、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西方语言高度重视语法。
重视词汇的结果是通过思维中丰富的想象力来凝聚语言,重视语法说到底把西方语言引向了哲学本体论,即定义世界之中的万事万物,凝聚语言的力量是逻辑性而非想象力。
c、在句子形态上,汉语多数是简单句,句子与句子中间富有跳跃性(诗性),西语主要是冗长的复句,句子与句子中间粘连得很紧,充满逻辑的力量。
(汉语可以称之为抒情语言,西语则长于叙事和论证。
)d、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
2、其他a、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的可以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
(单选)四、审美形态与文化(论述详见133-137)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
1、中西方审美形态与宗教的关系比较a、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相连,注重对于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幻灭感。
b、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的关系并不密切。
即使是宗教,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世俗化了。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祭祖犹如祭神,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规范;二是与世俗的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相结合,如道教文化。
2、中西方审美形态与哲学的关系比较a、从西方哲学发展看,总体上说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
上帝和理性是西方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两极。
其发展过程如下:(1)把道德标尺与审美标尺混为一谈(2)主张形式与质料的二分,强调形式决定质料,促成了形式主义的审美传统(3)把世界一分为三(人、外在世界、艺术),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为西方美学主要的哲学基础(4)强调“自然”,体现事物中的普遍永恒的人性或者理性,出现“崇高”(5)理性主义破灭,非理性主义思潮崛起,理性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怀疑,出现丑和荒诞。
b、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是千年不变的,变化的是细节,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改的工作,即“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即是“中和”,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实质是对于中国是人生实践的集中概括,同时又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3、其他a、审美形态作为人类的特殊实践形式,具有普遍的超越民族的意义,决定了审美形态的普遍有效性。
b、审美形态是对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审美经验的归类和总结,界定审美形态主要是基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的展开程度,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现和展示,界定审美形态的主要逻辑依据是广泛性、统摄性和历史性。
(多选)c、审美形态包括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六种基本类型。
(多选)d、审美形态与艺术形态关系密切,许多审美形态最初总是表现为艺术形态,最后逐渐上升为审美形态。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一、优美※优美(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美感,表现为个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
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划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名词解释)1、※优美的内涵及特征(简答)内涵:相同:秀雅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的内容,轻松愉快的美感。
不同:在自然领域里,优美主要表现于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性上;在社会人生领域,优美的内涵从本质上说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在艺术领域,优美多体现在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中。
特征:a、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b、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c、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d、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2、对优美的理论探讨(代表思想)古希腊、罗马:零碎不成体;美的本质是“优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球形和圆形是最美的图形。
(单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