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朱立元第一编整理

美学朱立元第一编整理

美学
——朱立元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和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第一节审美现象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
首先,在自然中,我们常常能够获得审美经验。

宋代画家郭熙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东山惨淡而如睡。


其次,在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所谓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

或是《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亦或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劳动场面唤起适情顺性的情趣,又或是宗白华“洞察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对强权还以莫名的讪笑,对弱小者寄予深挚的同情”。

最后,审美更加普遍必然的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

清代画家郑板桥《题画竹》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这里的“画意”是指洋溢于画家心中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1.审美
(1)审美的组词方式:“审”+“美”
(2)美一定和人有关系,没有人就无所谓美,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

2.审美现象(美之价值,莫不由人)
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组合,或者说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离开了人,任何对象无所谓美不美;有了人,才有了美
美是属人的美,审美是属人的现象。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审美关系的特点
蒋孔阳《美学新论》
(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外在的、内在的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一)“关系在先”原则
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审美知觉)都是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活动中同时形成的。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体体的生成是同时的、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但是,从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先,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所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这就是“关系在先”的原则。

(二)审美现象的三个构成要素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主客体之间关系
1.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2.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是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

审美主体有感官快适——对应于形式层
审美主体方面有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对应于意蕴层
审美主体有整体的生命承担——对应于“存在层”
3.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A,静观关系
B,对话关系
C,存在关系
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一)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指的是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它们既有历史的延伸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二)“美”的观念和范畴的历史演变
1.中国
笠原仲二的观点:
始于味觉,美字的最早含义就是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
《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也善同意。

”——味觉 《韩非子》:“夫香美脆味,厚酒脆肉,甘口而病形”——嗅觉的满足
《列子·杨朱》:“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为哉?为美厚乐,为声色尔”——与视觉、听觉、味觉的安乐享受相牵连
——结论:古代中国“美”就是诉诸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的官能性感受。

这种官能性感觉不仅能满足人的本能的自然欲求,而且能给人以生命的充实感,让
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愉悦和快乐。

“美”的几种说法
(1)味觉说——笠原仲二
(2)女美说
(3)羊人为美说
(4)性美说
——陈良运《美的考索》
2.西方
(1)古希腊早期
(2)中世纪神学
(3)文艺复兴
(二)审美现象历史性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
2.理解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美学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性质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审美现象的演变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美学学科、美学思想、审美意识
现实中的美:现实中的美、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自然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致用比德畅神
审美意识的产生
❑内涵: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到了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近找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的分工愈来愈深入,而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也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复杂,因此,美学终于从哲学与文艺理论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样,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先有审美意识,后有美学思想,最后才有美学这一门学科的生产和建立。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1714 —1762),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

历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他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被誉为“美学之父”。

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
莱布尼茨、沃尔夫,认为认识包括高级部分与低级部分,即思维与感觉或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

一些国家的图书馆中藏有1735年德国出版的一本小书——这是鲍姆嘉通用拉丁语写成
的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

这本书第一次使用了“美学”一词,这是鲍姆嘉通根据希腊语“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 )构成的,原意是“感性知觉”或“感性学”。

1750年,他正式以“埃斯特惕卡”命名他的《美学》一书。

“美学”这个术语从此流行开来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是通过高级认知能力作为逻辑学体系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是通过低级的认知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Aesthetik(德文)Aesthetica(拉丁文)Aesthetic(英文)
感性学
直译:伊斯特惕克;意译:美学
“美学”(“感性学”)
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作的共相的理论考察”。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西方:四种看法
1.美:柏拉图、鲍姆嘉通
2.艺术:普洛丁、黑格尔
3.人的审美心理、感受、意识:康德、里普斯、布洛、弗洛伊德、荣格、萨特
4.世界现象的全体::尼采、海德格尔
(二)中国当代
1.美
2.艺术
3.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经验为对象
4.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与西方大致接近
(思考: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关系)
(三)本书观点:
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的最典型、最集中和最高级的形态概而言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应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二、美学的学科定位
边缘性、综合性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哲学
(2)心理学
(3)伦理学
(4)社会学
(5)人类学
(6)考古学
等等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对话的多重关系中,如何既有效吸收诸多兄弟学科的成果,又有效保持本学科的独立性?自性与他性如何共处?独立性与开放性如何平衡?或者从根本上来说,这就不是一个问题?)
美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到底是什么?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型的现实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本书的初步结论
(思考:这个初步结论与鲍姆嘉通最初的设想有什么不同了?与黑格尔?康德?)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
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研究方法:多层次、多环节
两个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