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第1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1.信息资源的涵义信息:概念: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的反映,或者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容描述。

分类:可按管理的层次,应用的领域,加工顺序,反映形式,时间性。

特性:按时间维度(时效性,价值性),按容维度(客观性,相关性,完整性),按形式维度(等级性,共享性)。

信息质量:准确性,及时性,性和适用性。

信息生命周期:需求,获取,服务,退出。

数据概念:广义: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包括一切数字,符号,文字,图形,声音等。

狭义:记录下来的,可以输入到计算机鉴别和处理的对象。

数据结构:数据关系的表达。

带有结构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包括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系统概念: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系统的组织结构:树状结构,网状结构和矩结构2.信息与载体信息的层次:迹象,事实,知识,智慧。

3.广义的信息资源广义的信息资源不但包括了信息及载体,而且反映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利用的能力和发展潜力4.信息资源的度量事件出现的概率大,相应的消息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小。

二.信息化1.信息化的涵义现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占主导地位的过程2.信息化的三要素:人,技术,组织管理3.我国信息化的历史任务(我国信息化的特点个任务)著作权的保护期图书报刊的出版4.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基本概念计算机程序,文档,软件开发者,软件著作权人,复制。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三.信息产业1.产业结构(产业组成,产业构成,产业关联)产业产业的分类信息产业2.信息产业的组成四.知识经济1.知识经济的产生2.知识经济的涵义3.促进知识的发展五.信息资源管理的容和意义1.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图书情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政府部门民间信息部门计算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管理信息系统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信息资源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企业流程再造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2.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类型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信息资源管理的类型3.信息资源管理的容六、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和人员1.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概述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3.企业信息资源的人员企业信息主管CIO(重点)CIO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七、知识产权制度1.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的意义与作用(重点)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激励创造保护投资调节公共利益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2.我国现有部分法律、法规3.中华人民国著作权法看作权人:作者,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

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著作的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第2章信息系统的管理一、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1.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流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2.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项目经理(项目组长)过程管理小组项目支持小组质量保证小组系统开发小组开发与测试小组系统集成与安装调试小组3.项目管理的容任务划分(重点)计划安排经费管理审计和控制风险管理(重点)①风险辨识②风险分析③风险缓和④风险跟踪通常影响项目在风险的因素有三个:项目的规模、业务的结构化程度、与组织有关的项目的技术难度、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技术4.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项目开发的质量保证容项目开发策略(线性法、线性迭代法、原型法、复合法)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措施5.信息系统开民中的文档管理文档的地位和作用文档管理的容(标准化、规化、一致性、可追踪性、制度化)二、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1.运行管理的目标和容运行管理的目标运行管理的容①日常运行的管理;②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③对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与评价2.运行管理的组织与人员系统运行的组织人员配置3.运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机房管理运行管理运行日记4.档案管理三、信息系统的维护1.系统维护的目的与任务2.系统维护的对象与类型系统维护的对象系统应用程序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硬件设备维护机构和人员的变动系统维护的类型纠错性维护(21%)适应性维护(25%)完善性维护(50%)预防性维护(4%)3.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可理解性可预试性可修改性4.系统维护的计划与控制系统维护的因素维护的背景维护工作的影响资源要求系统维护的特点(重点)系统维护的组织与管理四、信息系统的评估1.信息系统评价指标评价信息系统评价2.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分类方法经济效益的特征广泛性间接性和转移性相关性递进性和迟效性无开性和不可估价性不确定性3.经济评价评价的三个阶段(重点)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信息系统成本测算信息系统成本构成成本测算的过程成本测算原则和策略成本测算方法经济管理评价方法APF法费用/效益分析法4.性能评价性能评价性能评价指标系统效率系统可维护性系统可扩充性系统可移植性系统适应性系统安全可靠性第3章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与规一、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概述1.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目的与意义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目的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意义(重点)科学管理与组织生产的重要前提技术开发、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保证信息新产品质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开拓市场,提高竟争力的重要保证开展国际交流,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2.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作用(重点)保证信息产品开发与使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衔接与协调改进、保证和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合理发展产品品种促进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便于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维护缩短信息资源的开发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用户和消费者利益二、标准化工作基础知识1.标准化及其体系结构标准化工作的特性统一性政策性横向综合性标准化与其他学科和关系标准化工作研究的对象标准体系及其特征配套性协调性比例性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的作用描绘标准化活动的发展蓝图,明确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系统了解国际、国标准,为采用国外先进标准提供情报;指导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编制,避免计划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改造和健全现有的标准体系,使其达到系统化、科学化、规化;有助于生产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标准体系表的基本特征目的性2.标准的分类与分级层次分类法国家标准待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性质分类法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经济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对象分类法厂品标准工作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标准标准的分段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3.标准编写的规定及一般程序标准编写的通用要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法令,并与现行的有关标准容相协调;文字表达标准,简明:技术容必须正确无误:编排格式和细则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标准编写的一般程序组织标准制定工作组——>调查研究——>编写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编写标准草案报审稿——>组织标准草案审查——>编写标准草案报批稿——>审查发布——>正式标准4.标准的代号与编号国家标准:GB13-87行业标准:ZBMO214-83地方标准:DB企业标准:QB编码:顺序码,区间码,助记码三.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容与分类1.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容标准化技术标准化设施标准化术语标准化管理过程2.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指导原则效益原则系统原则动态原则优化原则协商原则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一般方法简化统一组合综合程序化3.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标准的制定国家对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制定采用统一管理和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标准的实施国家标准和待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申请产品质量认证:A.认证是根据标准和相应的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标志,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要求的活动:B.产品质量认证包括合格认证和安全认证:C.认证所依据的标准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D.认证部门是指国家标准局或国家标准局授权的部门,认证工作由国家标准局或其授权部门建立的待业认证机构实施:E.取得认证证书的产品准许在产品或其包装上使用规定的标志,不符合认证标准或未经认证的产品,不得使用所规定的认证标志:4.信息技术标准化组织机构5.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容和分类信息技术标准容信息采集,编码与记录标准中文信息处理标准数据通信与开放系统互联标准软件工程标准信息安全与标准声像技术标准文献标准标准国际化趋势的特点A.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信息技术标准化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B.信息产品的质量保证和质量认证成为国际标准化的重要课题:C.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向国际化,统一化,程序化和通用化方向发展:第四章软件质量管理一.软件质量特性1.软件质量的定义设计质量设计规格符合用户的要求程序质量程序要按设计规格所说明的情况正确运行软件质量与软件产品规定的和隐含的需求能力有前的特征和特性的全体:A.软件产品中能满足给定需求的性质和特征的总体,B.软件具有所期望的各种属性组合的程度C.顾客或用户觉得软件满足其综合期望的程序:D.软件的合成特征,它确定软件在使用中将满足顾客预期要求的程度:E.所有描述计算机软件优秀程度的特性的组合2.软件质量的主要特性指标设软件质量的特性a.功能性: b效率:c可靠性d安全性e易使用性f可维护性g可扩充性h可移植性i重用性信软件生存期与质量特性初期运用:维护与扩充:移植与:3.软件质量的二级特性指标可追踪性:完备性:一致性:精确性:简单性:可操性:培训性:通信有效性:处理性:设备有效性:模块性:系统无关性:自描述性:结构性:洁晰性:可扩充性:文档完备性;健壮性;公用性:可见性:性:可防护性:数据安全性;通用性。

二.软件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发达国家在质量管理方向民经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等三个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包括:A.管理目标:B.对产品质量开展“三个”管理,即要求全体部门的全体员工都要参加质量管理,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都要实行管理:C.管理手段方面,使用多种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D.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软件工程面临的两个最大问题:一个是软件的生产效率问题,另一个是软件在系统可用性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软件质量问题。

1、软件质量管理的定义及意义软件质量管理为了确定、达到和维护需要的软件质量而进行的所有有计划、有系统的管理活动。

2、软件质量管理的容(重点)质量控制:计划:规程评价(规程就是在软件生存期中应当遵循的一些政策、规则和标准的具体实施描述。

软件质量管理就是通过软件管理人员来监督和执行这些规程。

),产品评价。

质量设计:3、全面质量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软件生存期:指软件产品从形成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不断增订修改,直到最后被淘汰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