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模块一的内容,我了解了国外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齐莫曼的观点、我国学者余文森等人的观点以及日本的评判标准。
虽然对于自主学习前人并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在这些观点中,我们发现,自主学习的关键是主体的主动精神是否被激发。
这一关键点,就可以区分出“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这两个内容。
因为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很多活动都是要动手操作的。
可是这些活动都是自主的吗?显然不是。
同样是种植活动,虽然都是幼儿亲身参与播种,但由幼儿自己提出“秋天应该播种什么”的思考和教师告诉孩子“秋天,我们要播种什么”的要求,这两种模式的科学探究自主性的程度显然就是大相径庭的。
侯老师认为,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和能力。
这个定义中,自主学习是一个过程,即一个活动,它也可以是一种能力。
当你经常从事这样一种活动,时间久了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或者能力。
这种能力一定是在这种活动中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形成的。
动机一定是自觉主动的。
我想,在幼儿园阶段就应当培养孩子这样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寻求答案的能力。
这段时间,我们正在进行《魅力苏州》的主题活动。
当我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亭子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开动脑筋,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亭子有门吗?”“亭子和房子有什么不同?”。
在这样一个活动中,虽然最初的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但是幼儿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据此提出新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种自主探究的体现。
我认为,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当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时,他们的主体性也就调动了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并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