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初中化学前6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初中化学前6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基础知识点梳理第一节物质的溶解【基础梳理】1.溶液是指、的;其特征具有性(密度、浓度都相同)、性(静置一段时间后不分层)、且一定属于(纯净物或混合物)。

悬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油难溶于水,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分散到水中形成。

人们通常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物质叫。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作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等。

3.物质溶于水时,常伴随温度的变化。

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升高,如等;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如等;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不变,如等。

4.为了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人们常用的方法有、、等。

5.日常生活中,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原因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升高。

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原因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降低。

6.蒸馏水(填“能”或“不能”)导电。

若在蒸馏水中加入食盐固体后,溶液(填“能”或“不能”)导电,原因是食盐溶于水后能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和,但若在蒸馏水中加入蔗糖固体,溶液(填“能”或“不能”)导电,原因是蔗糖是由构成的,溶解于水后不能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因此,溶于水后,溶液导电性增强的物质往往是由构成的,如食盐、高锰酸钾、氢氧化钠等;由构成的物质溶于水不能增强水的导电性,如蔗糖、酒精等。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基础梳理】1.溶液由和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解溶质的物质叫做。

理解溶液的组成要注意如下要点:(1)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色;高锰酸钾溶液是色;氯化铁溶液是色;氯化亚铁是色。

(3)是常用的溶剂。

一般讨论的溶液都是水溶液,因此除特别说明外,一般只说“**”溶液就是指溶液。

但溶剂不一定只有水,、等物质也可作为溶剂,如碘酒溶液,溶质是,溶剂是等。

(4)溶液中溶质(不一定或一定)只有一种。

如在食盐水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溶解后形成的溶液,其溶质就是。

(5)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是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因为。

2.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在分析其溶液组成时,要根据反应前的物质和反应的实际情况去确定。

如锌粒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的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在分析该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反应前的稀硫酸溶液,其溶质是,溶剂是,加入锌粒后,锌粒只与稀硫酸溶液中的溶质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并产生,而不与稀硫酸溶液中的溶剂反应。

相关图示如下:ZnH2 ++液的组成溶液组成因此,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其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溶剂是原稀硫酸溶液中的。

3.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液的,通常用字母表示,它随着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的改变而改变,若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若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

4.配制溶质为固体的溶液时,基本的配制步骤为:(1)计算。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分别求算出配制溶液时需用的和质量。

(2)。

用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溶质,用量取一定体积的水。

(3)溶解。

把称取好的固体溶质与量取好的水混合于烧杯中,并用,直到固体完全溶解。

(4)贴标签。

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并贴好标签,备用。

在上述四步配制过程中,有如下一些操作:①天平称量时,若使用到了游码,采取“左码右物”进行称量;②仰视量取水的体积;③固体溶质转移到烧杯中时,有部分溅出;④烧杯不干燥,壁有水;⑤俯视量取水的体积;⑥将量取好的水转移到烧杯中时,有部分溅出。

其中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操作是;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操作是。

5.实验室的稀溶液可以通过浓溶液用水稀释而成,整个稀释的过程可用相关图示如下:M浓向M浓g、W浓的浓溶液中加入M水g水,得到M稀g、W稀的稀溶液。

这一过程中,存在如下两个等式:①依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

②依据稀释前后的总质量不变:。

需要注意的是,在浓溶液加水稀释成稀溶液的计算过程中,切记:(1)稀溶液的体积(填“等于”或“不等于”)浓溶液的体积+加入的水的体积。

(2)稀溶液中水的质量并不是需加入的水的质量,要注意在原来的浓溶液中也存在水,其实稀溶液中的水的质量= + 。

6.简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常常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来进行求算。

如将100g、10%的NaCl 溶液分成四等份,分别进行下述操作后,求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将第一份溶液蒸发掉10g水,无晶体析出。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向第二份溶液中加入10g、10%的NaCl的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10g固体NaCl,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向第四份溶液中加入10g水后,将所得溶液倒出一半,则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7.涉及含有杂质的混合物、溶液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常常是溶液中的溶质、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之间的反应,杂质、溶液中的水不参加反应,因此解题时,要善于根据化学方程式,把反应中涉及的各物质的质量求出。

要求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首先要分析清楚反应后的溶液的溶质和溶剂,一般情况下,溶质主要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能也包括原来本身就存在该物质;溶剂水可能反应后会生成,但也要注意在反应前加入的各种溶液中都含有水。

因此,该类计算中,求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要注意一分为二,考虑它的两方面来源,即:溶质的质量=反应后生成的质量+原来本身就存在的质量;求算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求出溶剂水的质量,再与溶质的质量相加。

求溶剂水的质量时,也要注意一分为二,考虑它的两方面来源,即溶剂的质量=反应后生成的质量+原来加入溶液中的水的质量;第二种方法是从反应前后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考虑,反应后的溶液总质量= —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反应后剩余在溶液中的固体不溶物(包括沉淀、杂质、未反应完的反应物等)。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与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所不同。

对比如下:2.在下,里,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还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要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1)注意两个“一定”前提。

(2)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或不是)不能溶解任何/℃物质,该溶液不能溶解的物质仅仅是 。

(3)判断溶液饱和的依据: 。

(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溶液,可以称为 ;溶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 下,①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②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一定比等质量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 。

3.对于大多数物质而言,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进行转化时,采取加入溶质或溶剂、蒸发溶剂等方法时,常常会 (改变或不改变,下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采取升高或降低温度等方法实现转化时,一般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人们常用 来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 。

理解该概念要把握如下几个要点:(1)在 下;(2)在 g 溶剂里(一般为水);(3)达到 状态;(4)溶解度指的是所溶解的 克数(单位可以是g ,也可以是kg )。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常用 (字母)表示。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①外在因素: ;②在因素: 、 。

5.已知在t ℃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Sg 。

根据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t ℃时, g 固体物质能溶解在100g 水恰好形成 g 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因此在t ℃时,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与其溶解度S 的关系为:a%= (用S 表示)。

6.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叫做 。

要从溶液中析出固体,溶液首先必须达到 状态。

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不饱和溶液要先转化成 溶液后才能析出固体。

在一定条件下,析出固体后的溶液一定是对应温度下的 溶液。

要让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通常有两种方法:①通过降低温度,使物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从而导致物质从溶液中析出,这种方法叫做 ,也称为 。

该方法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固体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如 等;②通过蒸发溶剂,使物质从溶液中析出,这种方法叫做 。

该方法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固体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如 等。

7.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就是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表示 ,纵坐标表示 。

一般情况下,曲线的坡度及走向不同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

对于大多数固体而言,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如氯化钠等;也有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等。

具体曲线见教材P 169页。

因此,要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 。

8.如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都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1)Q 点的意义是指 。

(2)P 点的意义是指 。

(3)在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4)在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C >B>A 。

(5) 温度可以将C 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 温度可以将A 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

(6)结晶方法的选择。

①若要从A 的浓溶液中析出固体A ,可以采取 和 。

②若要从B 的浓溶液中析出固体B ,可以采取 。

③若要从C 的浓溶液中析出固体C ,可以采取 和 。

④若要从混有少量A 的B 物质中提纯出B ,可以采取 的方法。

⑤若要从混有少量B 的A 物质中提纯出A ,可以采取 的方法。

℃/度S℃/度S 9.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图示中各点的溶液是否处于饱和状态,同时还可以实现图示中各点溶液的相互转化。

(1)判断溶液状态。

一般情况下,在曲线下方的点所指的溶液状态是该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在曲线上的点所指的溶液状态时该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在初中阶段不讨论)如右图是A 、B 两种物质(都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填饱和或不饱和) ①曲线上的M 点所指的是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 溶液;曲线下方的P点所指的是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 溶液。

②Q 点位于A 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上方,B 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

因此Q 点所指的是在T 1℃时B 物质的溶液。

(2)溶液之间的转化。

当温度不变,改变溶剂质量或溶质质 图示中的点平行于横坐标,左右移动或沿曲线移动。

其具体应用体现在:如右图是A 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P 点所指的是T 3℃时A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Q 、N 、M 三点所指的是分别是T 1℃、T 2℃、T 3℃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