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

赤壁赋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扣舷.(xuán)舳.舻(zhú)举酒属.客(zhǔ)B.渔樵.(jiāo) 潜蛟.(jiāo) 卒莫消长.(zhǎnɡ)C.匏.樽(páo) 遗.世(yí) 山川相缪.(liáo)D.肴.核(yáo) 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hé)【答案】C(A.舷:xián;B.樵:qiáo;D.和:hè。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这) 清风徐.来(慢慢地)水波不兴.(起)B.一瞬.(一眨眼工夫) 冯虚御.风(驾)溯.流光(逆流而上)C.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正)何为其然.(这样)D.卒.莫消长(到底) 洗盏更.酌(更换)东方之既.白(既然)【答案】D(更:重新;既:已经。

)3.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深谷)B.渺渺..兮予怀(茫然的样子)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答案】B(悠远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D(A.属:①劝人饮酒,②同“嘱”嘱托;B.东:①名词作状语,向东,②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C.困:①被围困,②贫困;D.唱歌。

)5.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B.望美人..兮天一方C.凌万顷之茫然..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答案】D(A.古: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B.古:所思慕的人,今:美女;C.古:旷远的样子,今:①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②形容因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D.古今都指凌乱。

)6.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客有吹洞箫者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固一世之雄也【答案】AB(AB是倒装句,C.被动句,D.判断句。

)7.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突出了景色的爽朗、澄净和优美。

B.“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柔美的月光对人的依恋和脉脉含情。

C.“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词表现了作者极度欢乐的心情。

D.“客有吹洞箫者……嫠妇。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突出了箫声的凄切、婉转,也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幽怨之情。

【答案】C(歌词中虽有欢乐,但也流露出作者内心中挥之不去的一种失意和感伤情绪。

)8.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变的道理。

【答案】A二、语段精读精段阅读,回答9~12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喝酒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江边【答案】C(酾:斟。

)10.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答案】C11.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1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2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答案】C(“第1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不对。

)三、延伸提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

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

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劝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文日数千言属:连续B.闻者始哗不厌.厌:满意C.适足以累.之也累:拖累D.赙以金帛,辞.之辞:告辞【答案】D(辞:拒绝。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母许之.否乎②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B.①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②然后取而用之.C.①母程氏亲授以.书②会洵卒,赙以.金帛D.①后以.书见修②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答案】C(A.①代词,我;②代词,它。

B.①助词,的;②代词,他。

C.都是介词,用。

D.①介词,拿;②介词,根据。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答案】C(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苏轼的才能,是很大的才能,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

(2)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在各个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

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便预防洪水第二次到来。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

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常常一日作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之文。

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过去我时常想某些想法,欲表达出来往往觉得辞不达意,而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中我下怀!”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求奇求怪的不良文风占据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想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惊喜万分,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看来不久此人就要青出于蓝,超过老夫了。

”人们听说欧阳修如此赞许苏轼,都吃惊而不满意,后来苏轼文章盛传于世,学士大夫才叹服不已。

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继位之前,就听说过苏轼之名,所以就想根据唐朝的典故,召苏轼入翰林院,担任知制诰一职。

宰相韩琦说:“苏轼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

现在关键是要好好地培养他,使天下人都信服,都希望朝廷对他重用,那时再重用他,人们就不会有异议。

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则天下人未必信服,那样反而拖累了他。

”等到考试二论,进入第三等,得到史馆的官职。

苏轼后来听说此事,对韩琦非常感激,说:“韩公是一个‘爱人以德’的人!”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诏赐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赐官。

英宗于是赐(苏洵)光禄寺丞。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有钱人争着要逃出避水。

苏轼说:“有钱人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

”将有钱人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要效命于您。

”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

雨日夜不停地下,但城却没有沉。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在各个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

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防洪水第二次到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