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营医院手术室护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营医院手术室护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营医院手术室护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5年民营医院手术室护理团队建设过程,分析护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采取的相应对策。

认为建立合格的护理团队需要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是使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

【关键词】新手术室;护理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r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034-02
我院是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大型综合性三级医院,于2005年5月28日建成,手术室共有手术间13间。

手术室护理团队从医院筹建到正式对外营业期间,完成了手术室的布置,配合外科科室开科,从2005年11月11日开始接待第1台手术至2010年12月,共完成各类手术20000余台。

现将我们在手术室护理团队建设的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手术室目前共有23名护理人员,包括护理长2名,行政护士1名;来自湖南省内三级医院3人,其他各级医院12人,2008年-2009年留院实习护生7人,外招应届毕业生2人。

我室护理人员情况对比见表1。

2 主要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2005年建院初期,除公司
的行政管理制度外,手术室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全部需要重新制定。

再加上管理体制的不同,无法照搬其他公立医院的管理模式。

2.2 专科设备、仪器种类多,器械保养维护知识欠缺:所有专科仪器设备全部由手术室负责管理。

例如:所有腔镜设备及专科器械,各种镜子规格达到十几支;骨科、神经外科动力系统和显微镜等均在同一时间由厂家进行安装备用。

手术室护理人员要在短时间掌握大量的专科设备、仪器的基本操作流程、使用注意事项、保养维护措施,难度比较大。

2.3外科医师的来源广泛,新业务开展较快与护理人员一样,外科医师来自省内外各地,他们的工作特点、个人喜好、手术习惯均不了解,没有合作经验可借鉴。

随着外科学术带头人引进,要求随时配合新技术的开展。

2.4 护理团队业务能力不足,培养期长:
2.4.1 护理人员工作背景差异较大:开业初期手术室护理人员
来自省内各级医院。

各地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工作习惯等均有差异,没有统一的工作标准可遵循。

2.4.2 护理人员流失:目前,护士流失是一个全球性问题[1]。

2007年-2010年我科先后共8人离职,院内调换岗位4人;离职主要原因为照顾家庭(50%)、结婚生育问题(37.5%)、不满意薪资待遇(12.5%)。

离职人员均为高年资,有专科经验的护士;低年资护士面临岗位轮换的问题。

2.4.3缺少业务全面的专科护士:因难以招聘到合适的手术室护士,只能由刚获取执照的人员填补离职人员的空缺。

现有人员中,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手术室工作经历的人员仅3人,其中1人工作时间不足5年。

缺乏业务全面,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导致应急处理能力、专业能力不足,直接影响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2.4.4 工作积极性不高:民营医院全部实行聘用合同制,相对于公立医院择业自由度更大一些。

大部分护士对民营医院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大都等待时机调换工作[2]。

我科低年资护士接近50%,年轻护士的聚集使相互间的竞争更加激烈[3],如破格提薪、进修学习、晋级升迁等均受到限制,同年资护士的薪资差异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再加上目前医院没有实行绩效考核,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使护士对收入不满,工作热情降低。

3 对策
3.1 实施人本管理,提高护士职业满意度:一个职业满意度高的团队,其工作效率较高[4]。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创建一个融洽、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如设立《排班需求本》,在尽可能满足大家需求的同时做到合理安排,弹性排班;成立活动小组,设组长1名,负责组织多形式的集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关注护士的生活,记录每位员工的生日,每月集体庆祝生日;了解医院的政策制度,及时出面帮助解决生活问题,如宿舍安排、休假制度、申请经济援助等,使护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及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其职业满意
度。

3.2 注重专科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选拔突出的人员外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我们共派4人外出进修。

每年均派人参加全国及省内的专业学术活动。

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不定期进行相互参观,促进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

实行《工作笔记》的考核制度,统一格式,要求各级人员参与新手术配合后及时书写笔记,2008年共书写《工作笔记》102篇,及时总结各类手术配合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专科护理手册》,包括各科常见手术名称、常规器械卡、体位摆放及手术配合等,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及书写能力。

2010年共有14人参加湖南省专科护士认证考核,全部合格。

3.3 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及时肯定和信任专科组长、骨干人员的工作,激发其参与管理的热情。

医院下发的激励工资采取二次分配,从专科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参与科室管理、出勤、业绩等方面进行等级评定,奖励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每月登记个人实际工作量,张榜公布,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3.4 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结合我院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制定了《手术室管理工作手册》和《手术室质量管理手册》等,包括手术室简介、工作职责、常规工作流程及标准、28项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的防范、质量管理目标等。

同时将常用的制度、流程在相关工作区块进行上墙张贴,随时提醒我们工作中必须依照制度行事。

3.5 健全组织结构,明确分工,职责分明:将护理人员为行政组、教育组、品管组。

明确各组工作职责,每组设组长1名,组员3-4人。

每月定时总结本组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同时划定责任区,指定责任人,按照5s管理办法,每周整理整洁1次,保证区域内物品定位、性能良好、数量齐全。

各项工作明确分工,人人有重点工作,事事有专人管理。

如药品、器械、固定资产、感染监控、护理文书质量、满意度调查等。

采取护理长-组长-专职人员管理制度,层层把关,确保了工作制度的落实。

3.6 人人参与科室管理:采取集体讨论-试行-改进-运行的模式,鼓励护理人员随时反馈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对于基本技能操作由教育组制定标准流程并现场演示,其他人员提出意见,修改后的操作流程作为标准,人人考核过关。

由此制定出的工作制度或流程,护理人员的自觉服从性得到提高。

3.7 设备专人培训,实施“三定”管理。

所有设备均要求设备部与厂方技术工程师上门培训,包括设备性能、操作程序、日常保养与维护,器械的消毒灭菌方法与使用注意事项等。

同时设备有专人管理,责任人必须能熟练地操作,制定该设备的简单操作流程图及注意事项提示语贴于醒目位置,并负责进行设备操作考核。

首次使用设备时,工程师必须在场,确保正常使用。

所有专科设备均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时检查与维护,使我们很快掌握专科设备的基本操作及维护保养,保证了设备使用的良好状况。

3.8 护理人员专科化,使用《外科医师喜好卡》,定期进行外科医师满意度调查:我们根据医院中心制的设置特点,成立5个专业组,即消化中心组、妇产中心组、急救中心组、五官中心组、体外循环组、器械供应组。

每组相对固定组长及护理人员,要求专科护士在完成首次手术配合后填写《外科医师喜好卡》,记录医师的个人习惯、对手术器械的要求及特殊物品的准备等,提高手术配合能力。

器械组设立《手术器械供应手册》,是常规手术器械供应标准化;品管组每季度进行1次《外科医师问卷调查》,随机发放给全院外科医师,内容包括工作环境、手术安排、服务质量、器械准备、手术配合等方面。

针对调查结果进行改进,并反馈给外科医师,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形成良好的医护合作关系。

配合医院开展体外循环手术、关节置换、颈椎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得到外科医生好评。

3.9 改变观念,加强在职教育:我院护理人员大多来自公立医院的合同制护理人员,工作主动参与性、主动服务意识及主人翁观念相对缺乏;我院对新进护理人员常规进行2周的岗前培训,第1周对医院的经营理念、工作作风、护理模式、服务礼仪与规范进行了系统培训。

第2周为护理专业培训,包括护理部组织架构、排班模式、基本工作流程、各护理单元介绍及基本护理技能培训等,使护理人员在进入临床工作以前能认知我院的护理理念,明确临床工作要求,了解目前医院的状况,调整好工作心态。

手术室每周科内
业务学习1次,内容包括专科手术配合、新设备的使用、手术室紧急事件处理预案等,全年教育培训计划与目标由教育组制定,并安排授课人员,要求制作ppt课件;定期针对授课内容进行理论考试。

同时与护理人员院内学分挂钩,讲课与听课均计学分。

通过授课、考核等方式使护理人员自信心、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在新手术团队建设中重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与参与性,人人参与科室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从而建立了一支合格的手术室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李世英.杨晓媛.孙瑛,等.军队医院聘用护士流失现状与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8,8(7):17
[2] [3]胡玲珍.张娜.韩小萌.稳定民营医院护理队伍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46
[4] 郗芳,刘斌.医院实施人本管理的方式和环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27~528
作者单位:410016 湖南长沙市旺旺医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