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思想发展史

世界思想发展史

世界思想发展史专题三世界思想发展史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一)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概述:传统中国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2、演变:(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

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8)新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9)“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10)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3、认识:(1)儒学在中国传统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儒学之所以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秩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

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制造了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

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纷争、斗争中发展起的。

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2)对待传统化的正确态度:我们对待传统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同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具体而言:①“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维系。

②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④对传统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二)对道家思想的认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

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三)对法家思想的认识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

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对墨家思想的认识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东汉: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3、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唐朝: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

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命了。

(非考点)5.明朝:李贽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6.明清之际:①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他反对君主专制。

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主张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知识归纳】(1)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汉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

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儒家提倡礼治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有强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扶助,兼采道家之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圭臬。

(2)儒、法、道家思想的特点:这三派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

事实上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

二、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