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第七章 激励
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包 括工作成就、领导赏识、提升、个人前途、艰巨的工作任 务和责任感等,缺少这些因素,员工将没有满意。
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在关,保健因素与工作的周围 事物(工作环境)在关,二者类似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四)X、Y、超Y、Z理论
在管理中,根据人的行为的不同,对“人性”的看法存在 四种理论。
1. X理论和Y理论
美 国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教 授 道 格 拉 斯 ·麦 格 雷 氏 ( DougLas Mcgregor)于1957年首次提出X理论和Y理论。
安全需求:安全需要包括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 威胁、免遭痛苦等的需要。
社会需求(感情需求):感情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 归属及被接纳的需要。
尊重需求:尊重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 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这类需要的目标是使个人得到成长与发 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的理想。
构成激励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需求。需要是激励的起点与基础。需要是人们
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2)动机。这是构成激励的核心要素。动机是推动
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3)外部刺激。这是激励的条件。这是指在激励过
程中,外部环境对人的需要的影响条件与因素。 (4)行为。这是激励的目的。行为是指在激励状态
需要层次理论观点
(1)人的需要是有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 一级的需要就成为新的行动动力。
(2)人的激励状态取决于其主导需要是否满足。(主导 需要是指在各种需要中占统治地位的需要。)
(3)不同的人,各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不一样。同一个 人在不同的情景下,也可能会有不同的需要。
下,人们为动机驱使所采取的实现目标的一系列动作。
2. 激励的过程
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 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
人的行为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进行、不断升华的 循环。人的个体行为活动过程的基本模式如图。
思考与讨论
管理学中有个“鲇鱼效应”的故事,说的是在长途运送沙 丁鱼的水箱里放进一条吃鱼的鲇鱼,沙丁鱼会为逃避鲇鱼 的攻击加速游动,从而解决水箱缺氧使沙丁鱼致死的问题。 这说明了什么?
(3)成就需求。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 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 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 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 来的物质奖励。
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有较强的责任感;倾向于 选择适度的风险;希望得到工作业绩的及时反馈。
(1)权力需求。权力需求较高的人对影响和控制别人 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常常表现出喜欢争辩、健谈、直 率和头脑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喜欢教训别人并乐 于演讲。
(二)成就需要论
(2)亲和需求。高亲和需求者渴望亲和,喜欢合作而不 是竞争的工作环境,希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他们对环 境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
第七章 激励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激励的基本模式与理论
一、激励的基本原理
1.激励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
程。也就是在某种内部或外部条件刺激的影响下,使人产生 或维持一种兴奋的精神状态。
将激励这一概念引入管理,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 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 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4)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属于较低级的需要,感情需要 、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属于较高级的需要。高级需要是 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而低级需要则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 满足。
(二)成就需求理论
成就需要论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 他认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还有高层次 的需求,即权力、友谊和成就这三种需要,其中成就需要 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1959年,赫茨伯格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写做出版了《工作 与激励》一书,正式提出了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将影响的行为因素分为:
保健因素: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 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清除。但 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包括监督、 公司政策、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工资福利、地位、职业 稳定、个人生活需要等,缺少这些因素,员工会产生不满 意。
二、激励理论——内容激励理论
内容激励理论从研究需求入手,着重探讨什么东西能够使 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即着重研究激励的起点和基础,研究激 发动机的诱因。
(一)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理论内容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住房和性等的需要都是生理需 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 基本的需要,这类需要的级别最低。
(三)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通过对近2000人的问 卷调查,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茨伯格为了研究人的工作动机,对 匹兹堡地区的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深入的访问调查, 提出许多问题,如在什么情况下你对工作特别满意,在什么情 况下对工作特别厌恶,原因是什么?等等。调查结果发现,使 他们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使他们感 到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 把前者称作激励因素,后者称作保健因素。
激励的基本原理
激励的实质就是把需要、内动力与组织目标三个相互影 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使员工为满足自身需要, 在内动力的趋势下,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整个过程。
激励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
激励的构成要素
需要
行为
动机
外部刺激
激励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激励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 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 过程。激励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