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其预防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其预防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其预防
摘要互联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孤独抑郁、游戏成瘾、沉溺网恋、色情成瘾、网络犯罪等网络性心理障碍。

作为在校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网络心理实际,分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成因分析;预防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数量居全球之首,大学生网民也随之急剧增加。

伴随着大学生网民数量的剧增,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随之而来的网络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网虫”的主要病症。

1大学生常见网络心理障碍的类型及其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网络性心理障碍主要有孤独抑郁、游戏成瘾、沉溺网恋、色情成瘾、网络犯罪等。

1)孤独抑郁。

长期的网上交流会使人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紧张感,孤独感则乘虚而入。

而这种孤独感又让大学生更加依赖网络,一旦离开则无所适从、烦躁不安,进而渐渐走向个人的孤独世界,甚至产生抑郁的情绪。

2)游戏成瘾。

大部分游戏成瘾的大学生,作息时间颠倒,生活节律紊乱,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一旦停止游戏便难以从事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出现难以摆脱的渴望玩游戏的冲动,形成精神依赖和相应的生理依赖。

恢复操作游戏后,精神状态便恢复正常。

3)沉溺网恋。

网恋作为一种精神恋爱方式,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爱情追求的理想化,本无可非议。

但是,有的大学生把网上爱情视为生活的唯一追求,沉溺于网上恋爱而不能自拔,他们通宵达旦在网上谈恋爱,上课时却无精打采,有的甚至为了上网谈恋爱而逃课。

4)色情成瘾。

大学生也处于性意识发展的阶段,对性充满了好奇。

网络上不健全的宣传方式,常常使大学生获得不健康的性态度和性知识,让许多大学生迷恋其中,不能自制。

因此出现不健康的性心理和行为,损害身心健康,重者造成犯罪,后果不堪设想。

5)网络犯罪。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边为如饥似渴求知的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边却使网络成为了大学生犯罪的载体。

一些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欺诈交易,实施网络盗窃、侵占他人财产,建立淫秽网站,传播淫秽物品,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已成为网络社会的公害。

2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大学生处于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是分不开的。

具体来讲引起“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关系不和谐,集体活动消极参与。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但由于中学与大学生活的不同,很多同学不能积极地适应新生活,封闭自己,极少与人交流,不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他们寻觅虚拟世界中的快乐以藉安慰,而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孤独抑郁。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逃避现实,沉迷网络。

网络上的交往以一个虚拟的“我”来与对方进行交往,不但避免了现实中交往的紧张、不适心理,又满足了交往的需要,导致大学生在现实情感交往中出现冷漠与抑郁,在交往上自我失落,沉溺于网恋。

游戏成瘾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游戏里是虚拟人物与现实自己的结合体,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欣慰的回报。

他们甚至用虚拟规划代替现实规划,既影响学习也不利于人格完善。

3) 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影响下的性好奇心理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性意识觉醒的阶段,且时常被性冲动困扰。

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与黄色、暴力相关的内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得部分自控力差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接触到而不能自拔,成为网络色情心理障碍的患者,这还可能成为诱发性犯罪的动机和犯罪行为的间接原因。

4)网络道德规范缺失,侥幸心理的存在。

网络带来新的理念使原有的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效应,出现网络道德规范的缺失。

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而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又增加了他们侥幸、冒险的投机心理,这种侥幸心理使法制观念趋于薄弱,导致一些大学生把互联网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对象及工具。

3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预防
目前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已成为社会突出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日趋严重的现象,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份子,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预防既需要社会、学校的帮助,也需要大学生个人自身的努力。

1)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学习生活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适当减压。

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建立互信互助的平台,多与之沟通交流。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获得身心愉悦,分散自己对网络的专注,从而使自己从网络迷恋中解脱出来。

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倾诉场所和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情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轻松地进行情感交流,这样能够减轻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

2)强化自律与自我管理。

在缺乏较强他律或几乎难以感受到较为直接的他律
影响力的网络社会,自律的意义很重要。

大学生应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学习生活规律,有节制地上网,特别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应特别注意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减少上网的时间。

同时,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让自己从网络沉溺和依赖中重新走出来。

3)加强网络道德及法制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学校需要在传统的德育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传统的学生行为规范中增添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网络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起到调整、控制和矫正大学生网上行为的作用。

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准确把握自我,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处理好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关系,避免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

4)加大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力度。

学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加大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力度,及时发现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并给予指导,消除网络心理问题隐患。

当大学生因网络心理障碍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与威胁,而自已又不能走出心理误区时,就应该积极求助于他人,通过找同学朋友倾诉、向心理咨询员咨询、请心理医生治疗等手段,可以释放网络心理压力,缓解痛苦心理,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宋志英.大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3.
[2]关丽丽,牛玉杰.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分析厦疏导[J].教育探索,2004,7.
[3]刘伟,菁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调适[J].基础教育研究,2004,12.
[4]郭开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和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5]史晓峰.大学生网络犯罪表现、成因及预防对策[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