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赵健08政教 08403104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经过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如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公共事业的公平缺失,等等。
如何一一克服这一系列难题,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能够同时实现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得与失两个方面对中国经济改革进行反思,为接下来的道路指明方向。
关键词:经济改革;收获;缺失;发展方向一、改革的措施中国经济改革的根本之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承包给农民家庭分散经营。
从1982年开始,取消了原来的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政权机构。
同时,国家从1979年开始连续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从1985年起,国家取消了过去实行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把农业税由过去的实物税改为现金税,基本上确立了国家与农民实行等价交换的关系。
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
1978年夏,四川省率先进行6个企业扩权试点,1982年扩大到全国6000多个企业。
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此后,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自1984~1987年,国务院为增强企业活力,逐步深化企业改革,先后发布了13个文件,作出了给企业扩权的97条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继给企业下放了一些权力,使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通过1979~1986年的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已由80%下降到68.7%,集体工业由20%上升到29.2%,个体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已发展到 2.1%。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措施主要是:①搞活消费品市场。
通过对商业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减少流转环节的改革,改变了过去消费品统购包销的制度。
②建立生产资料市场③发展资金市场。
④在一些大中城市进行开办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试点。
⑤改革价格体系。
深化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为前提,实现国家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的转变,把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商品经济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最终实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长远目标。
二、改革的反思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提并论的。
新中国已从建国以来的“一穷二白”成长为世界舞台上颇具分量的角色。
而30年的经济发展带给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除了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的改变外,更是思想观念的变化。
从清一色的蓝灰色中山装,到牛仔裤、西服,再到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从柴米油盐的凭票供应,到可乐、汉堡、牛排,以及各国美食遍布大街小巷;从集体宿舍到福利分房,以及住房商品化;从一个人生老病死都在同一个地方,到人员大范围流动;中国人正享受著改革开放带来的未曾有过的自由度和选择权。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当前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
历史上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其它部门的发展,经济发展在农业基础上,我国的农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不能依靠国际贸易。
中国是怕旱不怕涝。
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待解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问题?市场经济追求效率,机器排挤工人,对劳动者的需求下降,即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
历史上,计划经济下实现“低工资、高就业”,背上冗包袱,国有企业为40%,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
现在市场经济追求‘大市场、小政府’,精减三千八百万-四千万吃财政饭的人。
民与官的比例为1:30。
中国的农村存在严重的隐形失业现象,耕地者只需1亿,乡镇企业容纳1亿-1亿三千万,还有一亿七千万-二亿的富余人口。
失业过高会比通货膨胀引起更尖锐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3、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问题。
构成个人收入的途径是多元的,基尼系数在0-1间,= ,改革前,城市为0.11,农村为0.13,改革后,1994年,城市为0.36,农村为0.41,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系数越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效率公平兼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为减少差距,对收入高者收税,对低收入者规度最低工资,给以补贴、失业救济金等。
注重公平则效率低,注重效率则差距大。
只要采用市场经济,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发达地区经济基础高,多从事技术密集、资本、资金、劳动力密集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市场容量大。
不发达地区以土地等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的,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为主。
4、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一般是两个问题:1)产业结构高级化;2)优化。
我们的产业结构是重型,第二产业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处于薄弱地位,农业的市场化,科学化程度弱,生产率低。
在第二产业中如何调节一些传统企业:纺织,机械,如何加强高新,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中金融、旅游业、服务业等等如何发展。
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二为基础,反过来第三产业促进第、二的发展,这几个问题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不可忽视。
三、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伴随着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挑战也接踵而来。
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起点低,取得经济高增长是较容易的,如同跳横杆一样,当经济达到一定高度时,再取得高速增长谈何容易。
如果我国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而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再增长谈何容易。
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如果要保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再要增长谈何容易。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保持生存,解决温饱时,环境一定程度破坏可以容忍,但从长远的目光看,从承担的责任看,不能再破坏环境了。
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逐渐与世界接轨,现如今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含量低,小规模的港澳台资本,而是资本雄厚,高科技支撑,管理者道,有强大竞争力的欧、美、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这时的挑战将是巨大的。
外资的大量涌进,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经验的国家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冲击。
外资的涌进,必然带来一系列外来的理念,文化等东西,对于这些东西的涌进,我们根本没时间也没经验去考察它的合理性,只好一并接受。
于是我们就一直处于这种模仿别人的环境中,长达三十年,渐渐地失去了自我,丢掉了很多自己的优秀传统,变得不伦不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暴露出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法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
然后我们才开始去健全法制,完善体制,修改制度,加强管理,但所有这些,明显太滞后。
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已经形成很久了,都已经被人们默认了,成了潜规则,这时你才说不行,显然很难取得效果。
这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腐败不堪却打不改的原因。
很多东西已经形成并被接受,想要改变已经很难。
最近“十二五”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引导经济转型。
这说明中央已看到我们经济发展的畸形。
之前我们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所以今天我们要改变。
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六大报告在这一基础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又做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就是“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第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认识和有效调控收入差距。
特别注意:效率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初次分配为主要效率;公平要通过政府调控来实现,再分配注重公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是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而做出的,具有长期指导性的筹划和决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
明确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发展事业才能更好的进行,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片光明的。
参考文献【1】李实,2003,《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2】林毅夫、刘培林,2003,《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3】陆铭、陈钊,2004,《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