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专题
企业为主
—公司制企业在产权多元化基础上搭起了公司治理
结构的基本框架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性贡献: 进行了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在暂时或长期不能退出的国企,尽可能引入非国
有资本,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
当前的主要问题: —公司治理不健全
—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规模过大、范围过宽; —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有所加强; —国有资本配置的公益性需求要全面增强; —政治改革滞后,寻租、设租等腐败活动存在,贫富差
—解决了集体组织内部劳动者积极性低下的问题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 —实现了温饱
(三)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87-) 3. 农地经营制度面临的新形势 农村的人往哪里去? 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钱从哪里来? 现代化农业的地该如何种?
(三)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87-) 4. 农地经营制度面临的新问题
—既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国有资产不仅仅为使用
这些资产的企业,更要真正为全体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又要破除 垄断,公平竞争,推动国有资产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 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 影响力。
—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政府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
济的政策要一视同仁。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 小岗人的18个鲜红手印 (二) 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的土地
制度(农地经营制度改革是突破口) (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为什么农地经营制度改革是突破口?
农业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控制动植物的生命活 动而开展的生产活动。历史的经验表明,当农业经营的 主体超越了家庭之后,就必然产生对劳动监督和计量的 困难。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2. 重新启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就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制定专门的规划,责成国资委
落实
—采取积极措施对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的行业进行改革 —保留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重点投在高新技术产业 —结合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法定预算监督程序对国家公共财政资
源进行严格审查和控制,其中包括国有企业利润留成和其他形 式的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新增投资
劳动监督和计量的困难得不到解决,就不可能对劳 动成果进行合理分配,由此就必然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 极性,就会引发普遍的“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最终导
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 前期的改革建立了什么样的经营体制?
—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经营体制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 前期的改革解决了什么问题?
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框架结构
(二)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这种不断深化的 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扩大自主权(1974—1984) 第二阶段:实行两权分离(1985—1993) 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 1999) 第四阶段:国有经济重新布局(1999年至今)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5. 推动国有资本向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转型
—调整投资结构,使新增国有资本投资主要配置在
公益性领域;
—逐渐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转移到公共产
品领域;
—对必须保留在其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要增
加收租分红比例,并主要用于公共产品领域投入。
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分配领域改革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4.47万户,在册职工3672.4万,离退休职工1655.3万;资产 总额85.3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29.17万亿元,分别是03年的 4.3倍和3.5倍。
—03~11年,全国国有企业累积上缴税金17.1万亿元,11年占
全国税收的38.4%。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性贡献: 实现了企业制度的转变
—从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变为以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
●农业的生产实践与劳动时间不一致
生产者必须能够自主支配劳动时间,才能充分利用劳 动时间,创造更多财富
—切实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合法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户对其依法承包的土地所享有的占有、
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要建立农户财产权利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形成
有利于农地经营流转的制度条件和社会氛围 一是必须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具有法律意义的确权、
(一) 体制外经济的开放
体制外经济不仅包括三资企业,同时也包括国内的民营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其迅猛。
体制外经济开放为中国经济的贡献至少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
—为社会中存在大量未被利用的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渠道; —具有更强的激励机制; —促使着中国传统计划机制的逐渐弱化,并推动着中国经
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且国有企业数量与资本存量都很高,并且竞争 能力也较强可以选择“渐进”退出策略;
如果一个行业具有一定的进入壁垒,并且这个行业中国有企业数量与资本存 量占有较大比重,则应该“谨慎”退出,如果全部为国有企业则不需退出。
对不同类型行业中竞争能力较强的国有企业可选择相机而动的策略。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2003年国资委成立 国务院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
责。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范围是中央所属企业(不含
金融类企业)的国有资产。 国企与国资管理体制改变:从企业控制人转变为“行使出资
人职责” 国资数量: 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9.7万亿元,净资产8.36万亿
元(2004年国资委)
深化分配领域改革
—在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由此带来的收入差距 过大问题。
—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
比重,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 分配中的比重。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
3.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打破行政垄断; —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基础领域放开市场、引入竞争; —实现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平等竞争。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4. 把强化公益性作为新阶段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的战略目标
—确立强化公益性的战略目标; —确立国有资本在提高普遍福利上的目标; —确立国有资本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上的目标; —确立国有资本收租分红的改革目标。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2. 重新启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国有企业的退出与否,要根据行业壁垒的高低、行业中国有企业及其资本的 比重与行业中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等三方面做出综合考虑。具体而言:
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而这个行业中国有企业数量不多,资本存 量不高,那么该领域中国有企业可选择全部退出策略;
地”的忧虑
●影响农地流转、集中和发展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 —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不强 — 流动进城就业的农民难以转为市民 — 土地的财富效应正日渐被农民所认识 — 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机制不健全
3.创新农地经营制度的基本思路
—明确家庭经营在农地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切实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合法权利 —在多样化的发展中培育符合国情的农业经营主体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农业的公益性服务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 经营性机构承担:如病虫害测报、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 检验检测、气象预报等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机构来 满足农民的需求:如国家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的集体 经济组织、农民的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民 间专业服务组织等
—在工业化、城镇化创造的新条件下,农民大规
模 向城镇、向二三产业转移下的农地经营制度问题
—如何使已承包到各家各户的农地得到更有效的利
用,使原意并有能力务农的农民能经营更多的 农
地,使原意离开农地的农民能保全他的土地承 包
2 .农地经营制度面临的主要矛盾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就业,引发“谁来种
距拉大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1. 推进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企业公司治理
—保护股东利益,强化信息披露 —健全董事会的治理机制(权威、能力、独立性、忠诚)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公司外部治理
充分利用经理人市场,改善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 充分发挥债权人作用,促使管理层更加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充分发挥证券市场作用,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转。
—明确家庭经营在农地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原因:农业适合家庭经营,这是由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特点:●农业生产要面对气候和动植物生命活动这两个不确定因素
要求生产者关注气候和动植物的各种变化,即使采取 措施应对变化,因而要求生产者同时是管理者
●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是连续并不可逆的
对生产者在各个环节所付出的劳动,只能以最终产品产 量和质量来检验,因而要求生产者对生产全过程负责
会作出了关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 议,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 的新的历史时期。
回顾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三大特征:渐进式、 开放式、自发式。
1.渐进式 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暂时不破坏旧体制的前 提下,从对传统体制的调整开始,逐渐引入新体制(市场) 的因素,最终实现体制的转型。 2.开放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通常伴随着传统体制外民营经 济和外资企业等的逐步壮大。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 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外(体制外经济)开放的过程。 3.自发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同时 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