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从客观历史条件看,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产物。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成熟,这种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阶级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空想的。
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或者是完全没有大工业,或者是大工业刚刚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还不够发达。
所以,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般来说还只是变现出它的社会弊病,而没有鲜明地暴露出它的内在基本矛盾。
因此,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考察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其次,由于没有大工业,或大工业还很不发达,这一时期或者根本没有现代无产阶级,或者没有萌芽中的现代无产阶级,即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当然也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从主观认识看,他们不懂得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不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头脑格式是玄学的,它使社会主义脱节了实际。
他们看到事物的差异时看不到它们的关联,看到关联时想不到差异。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可以议决臆想出理智的和美好的制度来处置社会问题,而且计划为人类指出将来成长的门路,连细枝小节都给规矩下来,这是空想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其次,空想社会主义者抵制阶层斗争和社会革命,梦想议决和谐途径实现社会改革,空想社会主义者勤奋探究社会抵触的症结地点,寻觅社会成长的善策。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阶层主张上不精确,因而他们由调和阶层抵触走向抵制阶层斗争,寄期望于资产阶层的本意天良觉察。
另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无法找到安葬资本主义旧制度。
他们对富人和统治阶层寄予厚望,试图说服他们实际革新,他们祈求统治阶层发好心来帮助他们来实现社会主义方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务必解脱历史条件制约下的“空想”身分,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条理的繁盛和成长,走一条真正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把空想社会主义中的优美假象酿成社会主义的实际,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成长奠基坚固的根基。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思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为什么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时期特点:采用文学形式深刻地,指出了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次提出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主张;精心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
理想社会是以个体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倾向。
(二)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特点:(1)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
(2)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采用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
(3)明显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
(三)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特点:(1)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2)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3)开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尝试。
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1.它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2.对资本主义的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3.天才的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并进行了共产主义的实践探索。
空想社会主义的消极意义:1.没有科学的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没有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一切从抽象的“理性”出发,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建立在“理性”“人道”“绝对真理”等基础之上;2.没有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反对阶级革命,把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良知”和剥削者的“良心发现”上,主张以示范改良等调和方法实现理想社会;3.没有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对无产阶级只是同情和怜悯,把无产阶级当成苦难的、亟待别人去加以解放的阶级,而看不无产阶级可以自己解放自己。
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了的愿望,它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的阶级斗争,没有热世道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终究只能是一种空想。
他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主要是因为“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社会力量”。
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当做“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这就注定他要成为空想,它对未来社会制定的方案越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为什么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时期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代表作是《乌托邦》;托马斯•康帕内拉代表作是《太阳城》。
(二)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代表人物有摩来里(1720-1780),代表作是《自然法典》;马布利,代表作是《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巴贝夫,代表作是《永久地籍册》(三)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代表人物有圣西门,代表作《论实业制度》;傅立叶,代表作《新世界》;欧文代表作《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实践中的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避免空想?答案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旦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又不以中国当代经济现实分析为依据,只能陷于空想社会主义或其他什么社会主义,决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同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从中剔除任何一个部分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只要仔细体会一下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关于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就体现了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理想三者的统一。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思维方法,没有关于所有制与分配、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关系等等方面的新的经济学思考,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消灭剥削,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可能产生。
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如此。
答案二: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之所以陷入想在极其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产品经济模式的空想,从实践上说,是由于忽视了中国国情造成的;究其更深层次的理论上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对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认识不清、混淆了社会主义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引起的。
因而我们看到,中国的空想论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承认生产力标准和它的决定作用,企图在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下子直接过渡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去。
在这种空想目标的指导下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也很不实际,同样也是空想的。
如既然我们的生产力落后,我们就可以在改变生产关系上多下工夫,通过不断拔高生产关系,搞“一大二公三纯”,促进生产力发展;既然我们缺乏发展生产力所必需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们就可以大搞群众运动,甚至主张用“抓革命、促生产”和“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用“红”来弥补“专”。
一句话,中国空想论的错误就是脱离实际,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幻想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步建成成熟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门政治学;不是社会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社会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她的综合性,与社会科学之王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她的操作性与制度设计,与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对政府行为的制度设计。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实现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在于以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从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对称本质、对称规律得以充分展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是使哲学科学化与经济学科学化统一起来的契机,是为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的必然产生开辟道路、使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必然性得以实现的偶然性。
对称哲学就是当今时代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只有对称哲学才能使经济学真正实现从非科学向科学转化,只有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