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

浅谈言外之意
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饮食起居一样不可或缺,是人类是最复杂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现象丰富复杂。

语言的意义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属于语义学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以经济符号的组合与现实世界,人类经验的关系;有了这一层次的知识技能,但是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时候仅靠字面意思我们往往不能充分理解对方传达的意思。

所以另一层次是语用义的层次,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

语境包含物理语境,话语语境以及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进入语言交际的句子不再是孤立的语言单位,它是话语中的一个片段,反映与语境,特别是说话者相关的人类特定经验的信息。

言外之意,顾名思义就是说话或写文章没有明说而使人能体会出来的意思。

在上面的三个语境中,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背景知识是言外之意的基础言外之意是语言发展而来一种特殊的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常识推理,而根据推理可以得出的信息就不必在会话中出现,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言外之意这一个成语出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可见古人很早就懂得说含有言外之意的句子。

中国不论绘画诗歌,都讲究一个“意境”,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是文人气质水平的体现。

在古诗里不胜枚举,如在《古诗十九首》里一首思妇诗“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是女萝都是柔弱的蔓生植物,以上四句是主人公说自己本无兄弟姐妹,犹如孤生之竹,未出嫁时依靠父母,犹如孤竹托根于泰山。

出嫁之后,也不得依靠,好像以柔弱的菟丝依附着柔弱的女萝,暗指关系不牢靠。

另一方面,古诗中的用典也是一种言外之意。

如杜牧的《泊秦准》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用典严谨,以典入诗别有意趣表达了诗人的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增加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力透纸背,掷地有声!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

由于语言的产生可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真实写照。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

中国的和文化由来已久,我们讲求言语交际艺术,不直接表达。

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得体原则在日常会话中起作用。

如在小辈和长辈,陌生人之间,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宜直接提要求,发命令,所以常用言外之意的委婉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

我们总认为把话说得太直接不好,要委婉含蓄。

但这种方式有的时候又把话说得不痛不痒,达不到说话者希望达到的效果。

这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有时你也说不上为什么要这样说。

在人们说话的时候的分别实施了三种行为,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便是说出话语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
和意图,言后行为是说话后达到的效果。

在这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言外行为,很多情况下言语行为说的就是言外行为。

言外行为传达如阐述,命令,请求,询问,感谢等意义,也传达一些言外之意。

间接言语行为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附和绘画中的礼貌原则,是说话这语气更加委婉,从而为西听话者和说话者之间正常的人际关系。

言外之意往往可以表达委婉批评,自嘲,幽默,哲理,暗示,蕴含哲理等等。

例如:有一次。

一位银行家问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你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是不是?” “我想是这样,”大仲马说。

“那令尊呢?”“一半黑人血统。

”“令祖呢?”“全黑。

”大仲马答道。

“请问,令曾祖呢?”银行家打破沙锅问到底?“人猿。

”大仲马一本正经地说。

“阁下可是开玩笑?这怎么可能!”大仲马依然说,“我的家族从人猿开始,而你的家族到人猿为止。

”大仲马的言外之意:指责银行家放货剥削,没有人性。

日常生活中的言外之意不胜枚举,比比皆是,其中会话合作原则在起作用。

而文学作品中的言外之意也常常出现在文章中。

文学中有很多留白,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测想象。

鲁迅的作品是一个典型。

鲁迅的作品大多写得晦涩难懂,而正是这些让人费解的字句,才是作者言外之意的表露,想改造国民精神,。

在散文集《野草》中的《狗的驳诘》是个荒诞的故事。

其中作者写主人公在巷子里走着,狗叫了起来,“我”叱咤到“呔,你这势利的狗!”“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作者写狗反过来说自己的势力比不上人,其实言外之意是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人势利的丑恶嘴脸。

《复仇》中的言外之意是讽刺永远像戏剧看客的中国人看到自己人自相残杀无动于衷麻木的精神状态,表达他与这个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

言外之意体现了说话者的交际艺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聆听,善于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言外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