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

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

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1.1二十一世纪的比较文学1【单选题】(D)曾经认为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气数已尽,后来又在《21世纪比较文学反思》中推翻这一说法。A、别林斯基B、安德拉德C、斯皮瓦克D、巴斯奈特2【单选题】《一门学科之死》的作者是(B)。A、巴斯奈特B、斯皮瓦克C、克莱齐奥D、安德拉德3【判断题】在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看来,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完全不相容的。(×)4【判断题】比较文学主张“对话”的意义,其中包括重新确定人的生存方式。(√)1.2坚守传统文化和接受外来影响的关系1【单选题】陶渊明的诗句“当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表现出(B)的情绪。A、喜悦B、旷达C、焦虑D、忧伤2【单选题】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自我和他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不包括(D)。A、互补B、互证C、互识D、互抗3【判断题】在哲学家勒维纳斯看来,他者最不能被人理解的一面,是值得被重视的。(√)4【判断题】文化传统是对“已成之物”不断进行诠释的“将成之物”。(√)5【判断题】对不同话语的对话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用自己的话语去说服、同化他人的话语。(×)1.3新的时空观念1【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王国维的著作?(C)A、《人间词话》B、《曲录》C、《柳如是别传》D、《观堂集林》2【单选题】中国首部《中国文学史》的作者是(D)。A、郑振铎B、鲁迅C、王国维D、黄人3【判断题】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界,一直很重视对东方文学的研究,因此在跨文化问题上成果卓著。(×)1.4比较文学和后现代思潮的转型1【单选题】消解中心与权威,强调碎片化和偶然性,是(D)的思想特点。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C、现代主义D、后现代主义2【单选题】法国大革命属于(A)启蒙。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3【判断题】后现代主义既铲除了现代主义的各种壁垒,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建设性的蓝图。(×)4【判断题】“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的“继”字,是继承、传递的意思。(×)2.1中国比较文学的起源(上)1【单选题】“民智不开,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出自(B)。A、梁启超B、严复C、谭嗣同D、康有为2【单选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出自(D)。A、《文学改良刍议》B、《摩罗诗力说》C、《俄罗斯革命之影响》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判断题】严复曾认为,西方文化具有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特点。(√)4【判断题】根据《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记载,戊戌变法至1911年,中国出现的翻译小说已达600余种。(√)2.2中国比较文学的起源(下)1【单选题】中国的比较文学始于(B)。A、诗歌革命B、小说翻译C、留学生运动D、政府外交2【单选题】下列哪位先生著有《中国文学研究》,并在书中对林纾做出高度评价?(C)A、鲁迅B、黄人C、郑振铎D、胡适3【判断题】“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中的“文”,是指要有实际的内容,要言之有物。(×)4【判断题】林纾曾对中西小说在叙述方式上进行过比较。(×)2.3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王国维(上)1【单选题】王国维曾翻译了元良勇次郎的著作(B)。A、《哲学概论》B、《伦理学》C、《西洋伦理学史要》D、《西方哲学史要》2【单选题】“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出自(A)。A、《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B、《摩罗诗力说》C、《文化偏至论》D、《狂人日记》3【判断题】王国维认为有很多中国传统诗歌充满对灵魂的拷问,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4【判断题】王国维曾在《国学丛刊序》中提出,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没有学问,而是中学还是西学之争。(×)2.4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王国维(下)1【单选题】下列哪部著作中的主人公为了换取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魔鬼?(C)A、《奥德赛》B、《少年维特之烦恼》C、《浮士德》D、《笑面人》2【单选题】侯方域是(C)的主人公。A、《牡丹亭》B、《梧桐雨》C、《桃花扇》D、《西厢记》3【判断题】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偏向政治和国家的,《桃花扇》是偏向哲学和美学的。(×)4【判断题】王国维阅读了叔本华的著作后,相信宗教的力量可以拯救人类的痛苦。(×)3.1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鲁迅(上)1【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著作?(D)A、《野草》B、《华盖集》C、《中国小说史略》D、《管锥篇》2【单选题】对“故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C)。A、鲁迅认为大众往往多随大流,无法看清楚世界B、鲁迅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C、鲁迅认为只有让超人统治庸众,才是出路D、鲁迅认为无论世人如何褒贬,有独立见解的人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3【判断题】鲁迅曾认为,十九世纪的欧洲文明里,至伪和至偏的就是物质和众数。(√)4【判断题】鲁迅认为,要发展古老中国,首在引入西方物质文明的手段进行国家建设。(×)3.2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鲁迅(下)1【单选题】之所以称鲁迅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其原因不包括(B)。A、鲁迅首先提出“比较”的思想B、鲁迅提倡由进化论衍生而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C、鲁迅批判地接受了很多西方思想D、鲁迅进行了多种跨文化的研究2【单选题】关于“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句话,不正确的是(C)。A、这句话提出了比较文学发展的根基B、这句话出自《文化偏至论》C、这句话与弱肉强食的进化论一脉相承D、这句话要求我们要在时间、空间两个坐标上考察一切的文化现象3【判断题】进化论和尼采,是对鲁迅影响最大的两大思想来源。(√)4【判断题】鲁迅在写《朝花夕拾》时,其要旨在于研究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这一类主题。(×)3.3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陈寅恪1【单选题】在陈寅恪看来,李唐一族之所以兴盛,最主要原因是(C)。A、贤臣众多,政治开明B、发展生产,兴修水利C、引进吸收外族文明D、对外扩张,积累财富2【单选题】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其吸收学习的方法是(B)。A、格物B、格义C、援释入儒D、援释入道3【判断题】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3.4五四运动与三个派别已完成1【单选题】在“昌明国粹”上,学衡派的认识不包括(C)。A、新旧乃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界限B、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能完全以进化论为依据C、应该以西学的思想来阐释中国的国学D、历史有“变”有“常”2【单选题】学衡派与激进派的不同,不包括(D)。A、学衡派认为对西学首先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再进行选择性吸收B、学衡派认为引进西学时要与中国文化传统契合C、学衡派认为要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不要菲薄中国的学问D、学衡派认为引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传统是第一要务3【判断题】《学衡》杂志于1911年由吴宓、梅光迪等人领导创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是学衡派宗旨之一。(×)4【判断题】国粹派与学衡派不同,对于国学,前者强调保存,后者强调发展。(√)4.1学科的发展之朱光潜(上)1【单选题】文学批评家瑞恰慈是(B)理论的创始人之一。A接受美学B新批评派C陌生化D现象学2【单选题】朱光潜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不包括(C)。A提出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B要尊重被比较者的特点和来龙去脉C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D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3【判断题】钱钟书的文章《谈趣味》,讨论了中西文艺比较的问题。(×)4【判断题】朱光潜是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4.2学科的发展之朱光潜(下)1【单选题】关于朱光潜对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观点,不包括(D)。A用多种实例陈述文学现象的同或异B进一步分析差异背后的社会、历史、道德原因C要努力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D中国诗歌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注重个人主义的传统是重要因素2【单选题】胡适曾在北大任职时,因为看了朱光潜的(C)而邀请其到北大讲学。A《西方美学史》B《悲剧心理学》C《诗论》D《谈艺录》3【判断题】朱光潜指出,西方诗中的柔和中国诗中的刚都是它们的本色特长。(×)4【判断题】朱光潜认为,西方的诗比中国诗深广,因为前者有更深的哲学、宗教基础。(√)4.3学科的发展之宗白华(上)1【单选题】关于宗白华对文化的观点,不包括(D)。A西方文化崇尚力量B中国文化以中庸柔和为美C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史最中心、对世界最有贡献的一个方面D重建中国文化精神,最重要的是从社会制度改革入手2【单选题】关于宗白华,说法不正确的是(D)。A他的处女作与哲学有关B宗白华曾写过《为什么要爱国》C他青年时就有了贯通中西,重塑中国文化精神的追求D他曾在23岁时远渡日本留学3【判断题】李泽厚在《美学散步》的序中,认为宗白华偏于西方科学,而朱光潜更像一位中国古典诗人。(×) 4【判断题】“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指的是即使在令人悲观的世界里,也要奋发图强地做人。(√)4.4学科的发展之宗白华(下)1【单选题】宗白华认为,晋人之美不包括(C)。A酷爱精神自由B唯美的人生态度C以孝道为最重要的行事依据D以赤子之心为道德基础2【单选题】关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不正确的是(A)。A唐代体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化灵魂上的解放B人心的美丑,高贵与残忍,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极致的表现C魏晋之美表现在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D唐代在思想上已受到儒、佛、道三教的支配3【单选题】关于“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正确的是(B)A此语出自宗白华B提出的问题与教育有关C此语出自《美学散步》D其思想与《弟子规》相似4【判断题】鲁迅曾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关于“孝”的故事。(√)4.5学科的发展之钱钟书(上)1【单选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长生殿》是洪昇的作品B《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C布莱希特曾经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D《长生殿》的主人公是李香君2【单选题】关于《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描述不正确的是(D)。A是钱钟书在中国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B这篇论文是用英文写作的C文中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的戏剧进行了比较D文中提出,中国传统戏剧中对道德的追问给西方戏剧以新的启示3【判断题】《中国评论周报》是民国时期由民粹派主办的一份英文杂志。(×)4【判断题】文学批评家们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批评原理,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同,而与研究资料无关。(×)4.6学科的发展之钱钟书(中)1【单选题】钱钟书提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A)。A改变基于欧洲中心论的文学批评标准B使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发挥更大影响C找到中西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D总结出中西文学研究的共同方法2【单选题】关于“软实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A此概念是美国人提出的B此概念与政治意图有关C是实现全球化的有效有益的方式D它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产物3【单选题】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不正确的是(D)。A既要面向世界,又要连贯古今B要在世界语境中对中国古典作品做新的诠释C要使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D我们要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其他民族4【判断题】对于文化,费孝通曾经提出我们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是什么。(√)4.7学科的发展之钱钟书(下)1【单选题】在《谈艺录》中,作者指出诗人魏尔伦的诗境类似于《沧浪诗话》中的(D)。A“以才学为诗”B“以议论为诗”C“语中无语,名为活句”D“不可凑泊”2【单选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A不管是中诗还是西诗,它们有一个共同原则就是要遵守一定的音律B钱钟书认为中西打通最忌讳片面性和互相隔绝C“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出自《管锥篇》D白瑞蒙的《祈祷与诗》发挥了诗人瓦勒利的序言3【判断题】比较文学家艾田伯曾在国际比较文学一次年会上发言,题目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没落》。(×) 4【判断题】钱钟书非常看重中国的诗话,因为诗话体著作注重系统的周全与逻辑的缜密。(×)4.8学科的发展之梁实秋1【单选题】梁实秋提出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D)。A追溯文学作品传播的历史B研究故事的来源C研究作家受到的外来影响D搁置文学史里有争议的事件2【单选题】关于梁实秋,描述错误的是(C)。A原名梁治华B他是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C代表作有《雅舍小品》《西方美学史》《槐园梦忆》D曾留学哈佛大学3【判断题】白璧德提倡新人文主义,推崇卢梭的浪漫主义。(×)5.1比较诗学的源流和发展1【单选题】比较诗学的两种形态的差异取决于文学现象间有没有(C)。A相似性B共同的规律C直接关系和相互影响D可比较性2【单选题】艾田伯提出应从五个方面来发展比较诗学,其中不包括(D)。A比较文体学B比较格律学C文学结构的分析D文学背景的比较3【单选题】在诗学发展的阶段中,国别诗学之后出现了(A)。A共同诗学B第四种诗学C第三种诗学D原创诗学4【判断题】第三种诗学主要追求各国文学理论的普遍性和共通性,而忽视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5.2比较诗学的发展现状1【单选题】杰姆逊对文学理论的看法,不包括(C)。A后现代语境具有多元化特点B新的理论是有使用价值的一种商品C理论应注意系统性与统一性D提倡每一种研究都需要构想出来一个与自己相关的理论2【单选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A在1983年举行的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上,厄尔·迈纳提出近15年间,最引人注目的进展是把文学理论作为专题引入了比较文学的范畴B谢弗勒曾提出比较文学走向比较诗学是理论的提高,是历史和美学结合起来的新的比较文学的理论C罗兰巴特提出的六大诗学问题中,包括女性诗学D《幻想文学导论》是托多洛夫的作品3【单选题】关于哈罗德·布鲁姆,描述不恰当的是(D)。A他是“耶鲁学派”批评家B他是美国著名文学教授C他认为文本分析非常重要D他提倡历史的、阶级的文学研究4【判断题】在乔纳森·卡勒看来,理论应该是跨学科的,并且要对过去的常识概念进行批判。(√)5.3传统的比较诗学1【单选题】“垆边人似月”使用了(B)的意象。A并置复合B比拟C替代D联想2【单选题】叶维廉在文学要素中加入了第五要素,是(D)。A叙述B意象C结构D语言3【判断题】刘若愚很早就提出,中国的诗歌往往是没有主语和时态的。(√)4【判断题】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的四要素包括宇宙、作家、作品、读者。(√)5.4比较诗学的研究重点1【单选题】对中国学界而言,比较文学研究最突出的重点是(B)。A国别文学B文学间性C平行研究D影响研究2【单选题】“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出自(C)。A《尚书》B《论语》C《郭店楚墓竹简》D《礼记正义》3【判断题】陈寅恪在传播佛教思想时对密宗里有关性问题的忽视,与他的接受屏幕有关。(√)4【判断题】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是相通的,都采用了互为主观的研究方法。(×)6.1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1【单选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正在出现一种整一化的趋势,表现在重视(B)两个方面。A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B研究的综合性和总体性C研究的独立性和系统性D研究的差异性和系统性2【单选题】《两种文化》一书中,作者斯诺认为世界上的文化分为(C)两种。A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B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C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D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3【判断题】某些科学家由于失去人文目标和理想,很可能成为政治野心家的工具。(√)6.2文学与系统论1【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系统论诞生前,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类比和分类两种B结构主义认为人类的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系统C《故事形态学》的作者是文艺理论家普洛普D系统论使自然科学第一次进入人文科学的研究之中2【单选题】按照罗伯特·史柯尔斯的分类,虚构世界低于经验世界的小说是(B)。A浪漫小说B讽刺小说C科幻小说D历史小说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系统论内容的是(C)。A其基本观点是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的总和B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C其研究对象是事物的具体内容和特征D系统论重视将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形式抽象出来4【判断题】系统论对文学的贡献体现在为文学提供了符号学和进化论的方法。(×)6.3文学与信息论1【单选题】关于信息论,描述正确的是(C)。A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作者创作充当的是信宿的作用B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欣赏者起着编码的作用C信息论把信息分解成为多种水平的符号,包括语言、意象、文化、形而上层次D从信息论看,审美型的信息是容易转换的,而语义型的信息更难转换2【单选题】信息本身最根本的性质是(C)。A独立性B完整性C不确定性D确定性3【判断题】信息论提倡新的信息应该在新颖性和不可理解性之间寻找最优方案。(×)4【判断题】通过统计学对语言风格要素的分析,可以辨别某学文学作品的受欢迎程度。(×)6.4文学与热学第二定律1【单选题】科学家普利高津的贡献与(C)有关。A帕累托效应B玄理论C耗散结构D潘洛斯阶梯2【单选题】艺术家之所以被称为“反熵英雄”,因为他们反抗(B)。A商业化B同质化C泛艺术化D符号化3【单选题】“熵”是一种主要与(C)有关的单位。A体积B质量C秩序D空间4【判断题】托马斯·品钦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与熵有关。(√)6.5文学与心理学1【单选题】荣格认为,所谓(B),就是一种人类世代累积的心理经验。A语言B情结C逻辑D叙述2【单选题】朱熹是宋朝著名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下列不是其作品的是(C)。A《四书章句集注》B《太极图说解》C《阅微草堂笔记》D《通书解说》3【判断题】马斯洛提出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结构。(×)4【判断题】马克思把人类思维分成了自然科学、艺术、宗教、实践的四种类型。(√)7.1对“新轴心时代”的讨论1【单选题】关于费孝通先生及其观点,描述不恰当的是(C)。A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最重要的是尊重祖先,培育优秀的后代B他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C他著有《乡土中国》《悲剧心理学》等D他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2【判断题】熊和蝉,都曾是中国文化产生时就有的图腾,原因是中华民族祖先崇尚稳定与和平。(×)3【判断题】“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左传》。(×)7.2对国学的新思考1【单选题】在清华国学院历史发展中以胡适为代表的阶段,描述不正确的是(A)。A提出“中国主体,世界眼光”的八字方针B出现了顾颉刚与鲁迅的论战C提倡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D出现了“疑古”的思潮2【单选题】关于国学,下列描述错误的是(C)。A顾颉刚认为,国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B林语堂认为,科学的国学是我们治学的目标C国学主要指的是古代中国文化这一研究对象D清华国学院的历史发展包括四个阶段3【单选题】在清华国学院历史发展中以章太炎为代表的阶段,与乾嘉学派的最大不同是强调“经史子集”中的(C)。A经B史C子D集4【判断题】中国文化应该发展壮大自己,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并同化其他的民族。(×)7.3西方比较文学怎样从低潮走向高潮(上)1【单选题】“比较文学如果能走出欧洲中心论的原点,不受由国际商业所决定的全球交换流的控制,就会有新的发展,形成新的学科”此语出自(B)。A巴斯奈特B斯皮瓦克C大卫·达姆罗什D克莱齐奥2【判断题】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来叙述9·11事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有趣的课题。(√) 3【判断题】巴西比较文学家安德拉德认为,只有多元的声音,才能使过去的殖民者得到精神的解放。(√)7.4西方比较文学怎样从低潮走向高潮(下)1【单选题】“历史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从某一个主体出发,沉淀着过去,应对着现在,创造着未来”这句话语出(C)。A安德拉德B巴斯奈特C大卫·达姆罗什D斯皮瓦克2【判断题】研究比较文学,往往离不开世界文学的方法论。(×)3【判断题】世界文学是指古今、中外文学的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