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复苏技术PPT课件

心肺复苏技术PPT课件

19
按压位置
左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 区,右手重叠在左手背 上,两手手指跷起(扣 在一起)离开胸壁。双 肩正对人胸骨上方,两 肩、臂、肘垂直向下按 压。平稳地、有规律地 进行,垂直向下按压, 每次抬起时,掌根不要 离开胸壁,保持已选择 好的按压位置不变。
20
以掌跟按压
21
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
的作用。 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无脉
性电活动)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5
生存链的变化
6
9
3医务人员的BLS(基本生命支持)流程
对专业医务人员BLS的要求是完成高质量 CPR,应该从技术环节、方法上更注重确保 CPR的高质量。新指南将原按压频率约100 次/min更改为不少于100次/min,推荐成人 按压幅度由4-5 cm改为至少5cm,强调每次 按压后使胸廓回弹恢复原状,尽量避免按 压的中断,避免过多过快通气。
使病人去枕后仰于地面或硬板床上,解开衣 领及裤带。
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异物或分泌 物,如有假牙一并清除,畅通气道。(只有 气道畅通后,人工呼吸提供的氧气才能到达 肺部,人的脑组织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才能得 到氧气供应)
开放气道手法:仰面抬颌法、仰面抬颈法、 托下颌法。
26
心肺复苏—BLS(CAB)
2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部位: 胸骨下1/2处
胸骨中下部
双乳头之间
频率:100次/分→至少100次/分
按压幅度:胸骨下陷4~5cm→至少5cm
压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
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
按压-通气比值:30:2 (成人)
单人
15:2 (婴幼儿和儿童)
3:1 (新生儿,主要是窒息原因)
25
A:畅通呼吸道。
15
识别
呼救1、 判断:
无呼吸、意识丧失、对刺激无任何反应 →重呼轻拍
呼救2、 启动紧急医疗救援服务系统 (EMS) :
呼救EMS系统:地点、呼救电话、事件、人数、 伤 员情况、正在进行的急救措施
16
C: 脉搏检查
1岁以上触颈动脉,1岁以下肱动脉 检查循环体征
在检查颈动脉搏动的同时,要观察呼吸、 咳嗽和运动情况
专业急救者,10s内
17
患者仰头后,急 救者一手按住前额, 用另一手的食、中 手指找到气管,两 指下滑到气管与颈 侧肌肉之间的沟内 即可触及颈动脉搏 动。
18
C:即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的基本技术是胸外心脏按压。在心脏停止跳动后 ,用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使得心脏被动射血,以带动血液循环 。只要判断心脏停止跳动,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 压。 实施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的位置,正确位置在胸骨中下
27
开放气道手法
仰面抬颌法 要领:用一只手 按压伤病者的前 额,使头部后仰 ,同时用另一只 手的食指及中指 将下颏托起。
28
B:即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呼吸,是心肺复 苏基本技术之一。 开放气道后要马上检查有无呼吸,如果没有,应立即进行人
工呼吸。最常见、最方便的人工呼吸方法是采取口对口人工 呼吸和口对鼻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防止吹气气 体从鼻孔排出而不能由口腔进入到肺内),深吸一口气,屏 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不留空隙),注意不 要漏气,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体吹入人的口腔到 肺部。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 。观察人的胸部有无起伏,如果吹气时胸部抬起,说明气道 畅通,口对口吹气的操作是正确的。
22
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 倾,腕、肘、肩 关节伸直,以髋 关节为轴,垂直 向下用力,借助 上半身的体重和 肩臂部肌肉的力 量进行按压
23
婴幼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 压。 下压深度:幼儿至少2.5~3.5厘米,婴儿至少1.5~2.5厘米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
3
CRP的发展
自2000年2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制订了国际 CPR指南以来,该指南一直是最权威、最适用、 最有效指南,是全球复苏总的指导原则、通用标 准。
2005年1月,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提出了CPR治 疗建议;2007年1月,提出《ILCOR2007年心肺 复苏共识》,于11月在《循环》、《复苏》杂志 颁布。
心肺复苏技术
门诊护理
1
心肺复苏的意义
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至8分 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 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 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作即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 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 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CPR-BLS,并于8分钟内进
10
11
胸外按压频率的变化
至少100次/分 ★2010(新):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频率,进
行胸外按压。≥100次/分 ●2005(旧): 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胸
外按压=100次/分
13
胸外按压的深度的变化
至少5㎝ ≥5cm ★2010(新):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至少5㎝
≥5cm ●2005(旧):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4㎝-5㎝
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则病人的生存率43% 强调黄金4分钟: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
32%能救活,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 %能救活。
2
猝死的诊断
病人意识突然丧失,昏倒于任何场合; 心音无、大动脉搏动无; 心跳呼吸停止; 面色苍白或紫绀,瞳孔散大; 心电图:一直线、心室颤动和心电机械分离。 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
1/3交界处,抢救者将一手的中指沿病人一侧的肋弓向上滑 移至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此处,食指紧贴中指并 拢,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食指平放,使掌根的横轴与胸骨 的长轴重合。此掌根部即为按压区,固定不要移动。此时可 将定位之手重叠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双手掌根重叠,十 指相扣,使下面手的手指抬起 (以避免按压时损伤肋骨)。
《2010年版CPR指南》已经于2010年10月公布, 与2005年《指南》相比2O10年版在诸多方面做 了调整。
4
2010心肺复苏指南亮点
生存链的变化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 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取消“一听二看三感觉 胸外按压频率的变化 胸外按压的深度的变化 救援者应避免停止胸外按压和过度通气。 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