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初三化学二模试题(word版)

2019年初三化学二模试题(word版)

2019 届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第二次模拟试卷化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32 题,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10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考试号填写清楚。

.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Fe-56 Na-23 S-32选择题(共50 分)单项选择题(包括25 小题,每题2 分,共50 分)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A.禁止焚烧秸杆,充分利用资源B.使用公共自行车,绿色出行C.不乱丢废旧电池,挖深坑填埋处理D.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2.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熄灭酒精灯B.研磨后闻气味C.滴管取用药品D.过滤3.用下列物质和氯化钠配成除雪剂,既能融化冰雪、又能作为复合肥料的是A.MgC12 B.KNO3 C.NH4NO3 D.Ca( H2PO4)24.下列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食盐蒸发B.甘蔗榨汁C.粮食酿酒D.白醋挥发5.黄金搭档能补充钙、铁、锌、硒、维生素,其中的钙、铁、锌、硒是指A.单质B.分子C.原子D.元素6.以下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冰水混合体B.液氧C.6%的双氧水D.高锰酸钾第1 页(共8 页)7.下列物品所用的材料错误的是A.合成材料:塑料直尺铝合金B.无机材料:陶瓷玻璃水杯C.复合材料:机动车轮胎玻璃钢D.天然纤维:竹纤维毛巾蚕丝8.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60 个碳原子:C60 B.2 个氢氧根:2OH-C.CO2:2 的含义是2 个氧原子D.3 个亚铁离子:3Fe+29.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和铜发生如下反应: 3Cu+8HNO3=3Cu(NO3)2+2X↑+4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 应是A.NO B.NO2 C.O2 D.N210.下列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A.CaCO3 :贝壳珍珠B.C:焦炭金刚石C.Na2CO3:纯碱烧碱D.Cu2(OH)2CO3:铜绿孔雀石11.从蛋白质得到的氨基酸有20 多种,甘氨酸,化学式为NH2CH2COOH,是氨基酸系列中结构最为简单,人体非必需的一种氨基酸,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甘氨酸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甘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5gC.甘氨酸由1 个氮原子,两个碳原子,5 个氢原子和2 个氧原子构成D.甘氨酸中碳、氢、氧、氮的质量比为24:5:32:1412.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作保护粮食瓜果的保护气B.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可用于洗去碗筷上的油污C.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用作火箭发射的助燃剂D.硫酸铜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游泳池水消毒13.下列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A.饮用低温灭菌牛奶B.霉变的红薯、玉米洗净煮熟后继续食用C.用甲醛浸泡水产品D.用NaOH 来治疗胃酸过多1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2+ + 2- -A.Ag+、H+、NO3 、Cl B.Cu 、Na 、SO4、NO32- -2+ + - 2-C.Fe3+、Zn2+、SO4、OH D.Ca 、K 、Cl 、CO315.下列关于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的本质,说法错误的是A.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都含有酸根离子B.从微粒角度看,NaOH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OH-与H+反应生成水,Na+与Cl-只是旁观者C.点石不能成金,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是不变的D.NO 被O2 氧化成NO2,NO 不再具有NO2 的性质,是因为他们的构成的微粒不同第2 页(共8 页)16.下列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 .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应先放一些水B .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水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C .测定溶液 pH 值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涂在 pH 试纸上D .点燃 CO 、H 2 前先要进行验纯 17.下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转化①转化②++氢原子 氧原子 甲乙硫原子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B .转化①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17:16C .转化②是化合反应D .转化②中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18.右图为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②表示的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易显负价 B .②③④表示的微粒都为原子C .②和③转化成离子后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D .①和③属于同种元素19.下列物质的鉴别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 物质 主要实验操作A 鉴别 K 2CO 3 和 NaOH 取 1g 待测物配成溶液,滴加酚酞B 鉴别纯水和食盐水 加入肥皂水C 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铜 加入 AlCl 3 溶液D 鉴别棉纱线与羊毛灼烧,闻气味20.下列物质除杂或提纯所用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实验方法 A CO 2(H 2O ) 通过装有固体 NaOH 的干燥管 B Fe 2O 3(Fe ) 加入稀盐酸,过滤 C Cu (CuO ) 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过滤 D KNO 3 溶液(K 2SO 4) 加入适量的 BaCl 2 溶液,过滤21.甲、乙试管中各盛有 10.0g 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 3.0g Na 2CO 3 粉末,另一支试管中 加入 3.0gNaCl 粉末,按图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 乙甲 乙 降温39.736.1 35.7溶解度 Na 2CO 3NaClA.甲中加入的粉末是Na2CO3B.0℃时,甲中溶液一定不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C.Na2CO3 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蒸发的方法提纯Na2CO3D.30℃时,分别取等质量的Na2CO3 和NaCl 粉末加入烧杯中分别配成饱和溶液,则Na2CO3 饱和溶液的质量大于NaCl 饱和溶液的质量。

22.稀硫酸中加入下列物质,酸碱性不会有明显变化的是A.Na2CO3 溶液B.KOH 溶液C.BaCl2 溶液D.Zn2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可以实现的是A.C→CO2→ CO B.CuO→Cu→Cu(NO3)2C.CaCO3→CaO→Ca(OH)2 D.K2CO3→KCl→KOH24.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了4g 氧气,生成了4.4g 二氧化碳和1.8g 水,该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A.C2H4O B.CH4O C.CH4 D.C2H625.化学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和法国。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做过貌似相同的两个实验,将汞加热了七天七夜,生成红色的氧化汞,使化学科学发展进入了新纪元。

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加热七天七夜会造成资源浪费,凭肉眼观察固体全部变红时反应完全了B.拉瓦锡的实验中,汞的作用仅是反应物C.两个实验中,前者金属加热后装置内质量增加,后者金属加热后装置内质量不变,前者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后者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拉瓦锡的实验中,玻璃钟罩内液面逐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非选择题(共50 分)26.(5 分)连线题,将下列物质与对应的用途或性质连接起来:食盐水银干冰金刚石碳酸氢钠▲温度计中常用于常用于常用于食品自然界硬度填充的金属腌制食品人工降雨中的发酵剂最大的物质第4 页(共8 页)27.(7 分)写出下列方程式,完成下列填空。

(1)甲烷完全燃烧▲,该反应▲(放热或吸热),我们关闭阀门使其燃烧停止的原理是▲(2)用硫酸中和含氨水的废水后排放:▲,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反应类型)。

(3)波尔多液不能用铁质容器盛放,原因是硫酸铜会和铁发生反应▲。

(4)红磷常用作烟雾弹▲。

28.(3 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图1 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

接通电源后观察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我们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的目的是▲;(2)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决定于气体的分子数之比。

该实”的实验现象是▲ 。

验中能说明水的化学式为“H2O29. (14 分)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A B C D E F G H (1)仪器①的名称是▲(2)实验室中,我们利用发生装置A 制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是▲(3)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择发生装置▲ (填编号),该装置的优点是▲,反应方程式为▲反应后过滤、干燥,所得的二氧化锰▲ (“能”或不能”)继续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4)实验室制CO2 的方程式为▲,所有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有▲(5)实验室模拟炼铁,所选装置按“一氧化碳→D→H→酒精灯”的顺序连接。

H 装置中盛放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物。

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的现象是▲ 。

H 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气体应从▲(a 或 b)端通入。

上述实验在 H 装置的后面放一点燃着的酒精灯的目的是▲。

第5 页(共8 页)33 30. (8 分)碘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加碘盐主要有两种,添加 KI (碘化钾)或 KIO 3(碘酸钾)。

右图是某实验包装上的部分说明,食盐中加入 碘酸钾的目的是补充微量元素碘,它的主要作用是 预防 ▲ 。

【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汤菜即将煮好时再加入碘盐才能确保碘效呢?【查阅资料 1】碘酸钾的化学式是 KIO 3,是一种白色粉末,熔点是 560 摄氏度。

采用热重分析仪,对碘酸钾的加热过程展开研究,混合物中碘酸钾的质量分数(纵坐)随温 度(横坐标)的变化曲线如图 1 所示图 1 图 2【猜想假设 1】KIO 3 与 KClO 3 性质类似,受热分解产生 O 2。

【实验探究 1】研究小组进行如图 2 所示实验,宜选用装置 ▲ 进行。

验证 KIO 3 分解产生氧气的操作和现象为 ▲ 。

【得出结论 1】KIO 3 受热同时生成碘化钾(KI),反应方程式为 ▲ 。

【提出问题 2】KI 中还有碘元素,为什么生成 KI 就会降低碘效? 碘元素是如何被吸收的? 【查阅资料 2】KIO 在人体内转化为 I -而被吸收。

【提出问题 3】KI 中有能直接吸收的 I -,为什么选择添加 KIO 呢? 【查阅资料 3】KI 是白色固体,在空气中与 O 2、CO 2、H 2O 中的两种或三种物质反应生成单质 I 2 而泛黄变质,光照会加速它的变质,不利于人体吸收。

【实验探究 2】研究小组开展以下实验。

在燃烧匙中放入 KI 固体,然后分别放置在① ② ③号试管中,数日后观察现象,请将现象补充完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