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结构与范文

议论文结构与范文

并列式结构:例文1:尊严与灵魂尊严是什么?它是生命的尊贵与庄重,它是不肯弯腰屈膝的坚持与豪放,它是令人仰视的气节与精神……它更是万物之精灵,灵魂之倚仗。

尊严是人的灵魂。

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傲骨之源,来自于生命的灵魂,正是人本性中的正直与大气,尊严才会如此坦荡。

我不免想到了晏子使楚的故事,他的处世不惊、南橘北枳的雄辩赢得了楚王的赏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在这位出色的外交家的灵魂中,如果没有傲然之骨,怎会有不卑不亢的凛然之辞?所以,尊严是人的灵魂。

尊严是民族的灵魂。

无论是燕赵小国义不赂秦战败而亡的气魄,还是抗日战争中华夏民族在衰败之时发出的沉重的呐喊,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灵魂,由此体现。

那是坚守节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伫守,那是矜持地立于世界之林的雄壮。

毋庸置疑,当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存时,这个民族也将不复存在。

她的灵魂不仅来自四海之谋臣、天下之奇才的智慧,更来自贤士豪杰每一份不屈的情怀。

正是他们的每一分付出,才得以使一个民族捍卫她的尊严之魂!尊严是万物的灵魂。

尊严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却得以在万物之中处处体现。

那是梅开林间的傲骨,零落成泥的余香;那是《赤壁赋》的豪迈,《石灰吟》的清冽;那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归隐田园的清高;甚至那是负荆请罪的勇敢,逆流而上的执着……万物的灵性,就在于那块沉稳的磐石,在于那道刺穿黑夜的曙光——尊严。

回归人类的本性,灵魂在那条挺直的傲骨边倚仗。

尊严太宝贵又太平凡了,平凡在于它几乎处处可见,而宝贵在于,你是否能坚持你的尊严,倚仗它,登上人类灵魂之顶峰。

例文2:成功背后的秘密伏尔泰说:“成功是一颗种子,不浇水、施肥、除草,它是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的”。

成功的取得正是如此。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成功的背后,需要风雨的洗礼,需要艰辛的付出。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执着的态度。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在力学上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取得成功之前,他每天都要在研究所呆上十几个小时,每遇到难题就废寝忘食,坚持不懈的演算、研究,想尽办法攻克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终他成功了,成就了辉煌的历史。

正因为伽利略有一种由始至终都坚持不懈,执着而不放弃的态度,这才使他在漫漫的征途中登上了成功的顶峰。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坚韧的毅力。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每天坚持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练习书法,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世人誉为“书圣”。

“非凡的毅力,能成就非凡的事业。

”爱默生道出了成功的秘密。

王羲之正是懂得了这秘密,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终于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巅峰。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刻苦的精神。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他因为考试不及格,所以老师要他留级,同学们也讥笑他,对此,他并没有悲观丧气,而是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后来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出国留学时又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成为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试想,如果童第周当初气馁了,不思进取,他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吗?如果他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可能至今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无知凡人呢。

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童第周用自己的刻苦勤奋,让自己抵达了成功的彼岸。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平等的,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谁就更快接近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成功,需要磨练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经历风雨才能绽放出动人的花朵。

成功的背后,需要我们的付出。

(862字)规律: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并列式论证结构,要求并列的分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在内容上不能交叉、重复或包容,排列顺序要合理,孰先孰后要服从论述的需要并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使文章论述全面,层次分明,说理清晰。

对照式结构:例文1: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

幸福如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

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

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

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

马加爵一时的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

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

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他不懂得珍惜。

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

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例文2: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满了种种坎坷和荆棘,往往使人困难重重,甚至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脏。

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第一段,扣题快,且有文采)“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王勃没有开朗豁达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用例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顾挫折重重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

“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而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杯。

(用例二)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拨;面对挫折,我们不应终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了方向。

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分析透辟,三个“面对挫折”展开语段层次)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结义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从反面用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

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

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巨波;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从反面分析、论证)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甜甜的笑……(结尾,语言形象)规律:结构上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层进式结构:例文1:规则——精美的图框规则恰似精美的图框,限定了空间,也辉映出精彩。

(引论:总起点题)规则有楞有角,不规则的作品是进不了画框的,于是引出几多慨叹。

龚自珍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那是他对腐朽的清廷激烈的呼号。

罗蒙诺索夫激烈的言辞,对“学界泰斗”的痛斥,骨子里是因为对衰落沙俄禁锢科学的不满。

而今几多赛事,几多观众在赛后议论规则的陈旧,也是因为对这个框子的不满。

的确,规则禁锢了太多。

(本论:第一层:规则束缚了事物。

)但,可以取消规则吗?大街上人来人往,没有“红灯停,绿灯行”,安全何以保证?高考人人抱怨,但没有它,录取与否用什么标尺?数学公式固然呆板,但没有它,施工又如何保证?好比画的保存需要图框,世界的运转、发展少不了规则。

况且,当画与图框相配、行为与规则相符之时,自有一番耀眼的美好。

白居易最爱在韵险处“故作”平易,写出格外动听的诗句;兵乓球比赛的激烈精彩,很大程度得益于规则的“苛刻”;芭蕾舞曼妙多姿,正因“脚尖舞”的限制;马术别有风姿,当源于道具(马)需用规则驾御。

所以,规则必须有,而且规则可算是有利于事物发展的一个因素。

(第二层:规则的束缚有利发展,不可或缺)那么,当图框的光泽黯淡下来,甚至快被蛀穿,又当如何?当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再修修,甚至再造一个!当电磁波的光电效应不能由波动性解释时,爱因斯坦果断地拿来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同原有成果组合,提出“波粒二象性”的新规则。

当然这规则是客观事实决定的,爱因斯坦只不过是更精确地将它表达出来,但就因这一举,人类思维实现了由经典力学向量子力学的一大质的飞跃。

可见,在适当的时候,遵循客观规律,更新我们的规则有多么重要。

学习遇到障碍,不妨停下来改进方法;工程难以进展,不妨调整一下计划。

图框歪了斜了,拧拧正;考试结构旧了,创新一下……(第三层:规则需要“新陈代谢”)规则,精美的图框。

严格,让我赞叹,引发美好,更让我感叹,但我同时又将不断参与到它的“新陈代谢”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