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当代文学三个分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
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
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
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
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4、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1974年7月12日,“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以“江天”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一文,阐述更加系统化,成为“文革”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
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6、主题先行论所谓“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党,民主党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
这一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经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
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
8、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1953 年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教育劳动人民的人物结合起来。
9、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出现于五十年代,盛行于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这类诗歌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壮志豪情的书写和战斗精神的表现。
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代表人物作品有郭小川《望星空》、贺敬之《东风万里》。
10、《茶馆》《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
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伤痕文学11、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指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
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端之作。
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
《伤痕》敏锐地写出了对文革历史的沉痛反思,写出了一种永远的心灵伤痕,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伤痕文学”也因此而得名。
12、反思文学1979年的《人民文学》发表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
“反思文学”在创作上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想色彩。
代表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等。
13、新锋小说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14、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18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1、"新辞赋体"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格律化诗体。
“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
2、"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诗歌样式。
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
如贺敬之的《放声歌唱》16、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初期,是90 年“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郭小川的诗歌特色:1、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2、重视人的丰富思想感情、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变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思考3、闪耀着哲理的火花4、诗歌形式多样贺敬之的诗歌艺术特色:1、是时代的赞歌2、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段,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突出3、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
贺敬工:抒情短诗和长篇政治诗。
《关汉卿》的艺术构思:1、采用扬长避短的手法,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使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生动的戏剧情节完美的结合起来2、采用“戏中戏”层层结构,以关汉卿的戏剧创作特别是《窦娥冤》的写作为中心事件3、作家将自己的生活感受熔铸到剧作中,借助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关汉卿,寄托了只是分子一种“自我形象”“自我认同”“自我定位”张贤亮的美学特征:1、睿智深沉的思辨色彩和哲学之美;2、伤痕痛苦中的“缺陷美”;3、注意挖掘民族灵魂中的优秀品质;4、以粗犷、苍凉的大西北风情为背景,具有苍凉雄浑、粗犷质朴之美;5、风俗画与人物描写的和谐统一,小说具有诗化色彩《绿化树》是描写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承受灵魂洗涤的心理历程。
其艺术特色是:1、悲怆而苍凉的艺术批判;2、整体性的历史反思;3、底层劳动者的赞歌:肉体和精神的救赎者;4、哲理化的严峻人生主题。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样是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它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除了作品大胆的描写了健康的人性之外。
还由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只有在不断创造中获得新生。
贾平凹的艺术成就:1、深得中国古典文学描写的神韵,语言精练而清晰,深沉而绚丽,明快而含蓄;2、注重描绘乡土风俗风情;3、吸纳各种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资源,如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
王安忆小说的三个阶段:1、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的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着的表现生活中的美(“青春自叙传”时期);2、走出了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3、1984年以后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文化视角关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
主要作品有:《小鲍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
1、双百方针⑴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