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摘要: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既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本文就如何建立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的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略作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提升服务水平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建设气象事业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中国气象事业要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和保障。

1.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目标
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与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实现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

中国现代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满意度、提高气象服务效益。

公众气象服务是通过各种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气象服务。

公众气象服务的对象是社会,是广大社会公众。

公众气象服务是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人民谋福利的重要措施,是公益性气象服务的重要体现。

公众气象服务一方面要从规范公众的防灾减灾行为着手,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全社会在气象灾害到来之际都能采取自觉、科学、规范的防灾避灾行动;另一方面,要从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着手,制作更加贴切人民生活和实际的气象服务产品。

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最根本的就是提升气象业务水平、科技实力和全面服务能力,巩固和加强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为人民福祉安康提供服务。

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以增强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满足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为目标,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气象预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系统;提供气象信息、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

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增加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上。

2.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气象服务问题始终是气象工作的核心问题。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气象服务的关键和核心之一。

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
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的公共气象服务是实现我国气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农作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由于气象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气象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应重视专业气象服务工作。

因此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能力必须适应政府的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涵盖决策服务,以公共服务系统为核心,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再根据各地的特色需求,相互补充,提高服务效率,避免重复,浪费资源。

3.气象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国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给我国的气象服务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需求、新任务、新要求。

气象服务如何推动企业、农业科技进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是气象业务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气象部门要不断深化对现代气象业务体制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强化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对现代化建设、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等各项气象工作的统领作用。

3.1加快完善气象服务体制
对照全球蓬勃发展的气象服务,我国气象服务并没有在技术方面上落伍,而是在气象服务体制上显得有些不相适应。

当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体制无论是国家一级还是县一级,都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双重管理,业务技术体制在业务机构、业务分工、业务内容上与新的发展需求有很多不相适应,表现在众多的重复工作,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因此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这与服务体制不够完善有关,而运行机制则取决于新的服务观念和新型经济关系的确立。

3.2加快建设发展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
气象服务商业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提供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方面,在有针对性的防灾决策、气候评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气象信息获知等方面,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又制约着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专业体系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例如:我们现在的气象预报服务比较单一,天气预报侧重在短时的天气和定性的天气预报之上。

在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方面和有针对性的防灾决策等方面比较欠缺。

这就迫使我们要加快建立我国新一代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服务产品多样化,服务手段基本现代化,服务产品加工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服务管理法规化。

3.3加快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国家整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就是要在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应对日益激烈的气象领域的国际竞争、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

人才是气象事业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快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气象专家。

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建立和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4.谋划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建设全面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是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的支撑和保障,是与三个系统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建设与发展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三个系统建设。

我们要始终坚持公共气象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这个宗旨,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认真履行职能,并以此来统揽和引领气象事业发展全局。

始终把气象现代化建设作为兴业之路,切实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

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切实加强应急气象保障。

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加快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和“预防、预案、预报、预警”四落实的要求,加快建立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合作。

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公共媒体的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同时完善重大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发布预案机制,处理好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