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大题

病理大题

四、简答题1简述修复的两种不同过程。

1修复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过程:①由损伤部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1分),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

(1分)②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1分)常见于再生能力弱或缺乏再生能力的组织,(1分)当其发生缺损时不能由原来组织再生修复,而是由肉芽组织修补,以后形成瘢痕,故也称瘢痕修复,(1分)过去常称为不完全再生。

五、论述题3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与作用。

3肉芽组织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肉芽,触之易出血。

(2分)镜下: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向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

(2分)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新生的纤维母细胞,(1分)此外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炎性细胞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及淋巴细胞。

(1分)肉芽组织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①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1分);②抗感染及保护创面;(1分)③填补伤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1分)但若肉芽组织生长过度则形成瘢痕疙瘩,可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

或因血供缺乏产生迟缓性肉芽,影响创口愈合。

(1分)五、简答题梗死的类型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5有贫血性梗死.(2分)出血性梗死.(2分)败血性梗死。

(1分)六、论述题1血栓形成后,可引起哪些循环障碍?有哪些危险?有没有好处?1①阻塞血(1分)管如动脉血栓形成后,引起管腔的完全阻塞而又缺乏有效的侧枝循环时,可引起局部器官的缺血性坏死。

(1分)如脑动脉血栓引起脑梗死,心冠状动脉血栓引起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患肢坏疽。

静脉血栓形成后,若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则引起局部淤血(1分)、水肿(1分)、出血(1分),甚至坏死,如肠系膜血栓可导致肠出血性梗死。

②栓塞可引起栓塞组织的败血性梗死或栓塞性脓肿。

(1分)③心瓣膜变形心瓣膜血栓机化,可引起瓣膜粘连,造成瓣膜狭窄,如在机化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而后疤痕收缩,可造成瓣膜关闭不全。

(1分)④微循环的广泛性微血栓形成,即DIC。

(1分)危险••••(1分)血栓形成的唯一好处是可以止血。

(1分)五、简答题3何谓肉芽肿性炎?简述其基本组织结构,由哪些原因引起?肉芽肿性炎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构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增生性炎症。

(2分)基本结构:一般肉芽肿中央为坏死组织或异物,外围包绕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最外层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

(2分)原因:感染性(结核、麻风)及异物性(木刺、外科缝线)。

(1分)4说明变质、渗出、增生三者在炎症中的辨证关系。

4变质属于损伤过程,如乙型脑炎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的变性、坏死,能产生和释放炎症介质诱导炎症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加速血管渗出反应;(3分)渗出属于抗损伤的防御过程,渗出液中有抗体、补体等发挥防御作用。

但渗出液积聚过多会压迫血管,使相应组织缺血、缺氧而加重组织变质损伤;(4分)增生属于抗损伤过程,可加速损伤组织修复,但组织过度增生又可损害脏器的功能并使组织缺氧而加重组织的变质损伤。

(3分)六、论述题1试举例说明常见的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各有何特点。

1变质性炎: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特点,主要累及肝、心、肾、脑等实质脏器,呈急性经过,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白喉中毒性心肌炎、乙脑及阿米巴原虫感染等。

(3分)?渗出性炎:按渗出成分不同,可分为⑴浆液性炎:以血浆渗出为特征,好发于疏松结缔组织、粘膜、浆膜等处,如结核性胸膜炎。

⑵纤维素性炎:以大量纤维素渗出为特征,多见于粘膜、浆膜和肺,如大叶性肺炎;发生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纤维素渗出在粘膜表面与坏死粘膜上皮混合可形成膜样物,又称假膜性炎,如白喉、菌痢。

⑶化脓性炎: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为特征,多由化脓菌引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液化坏死和脓液形成;组织内局限性化脓形成脓腔者称脓肿,如疖、痈;弥漫性化脓则称为蜂窝织炎,有大量中性白细胞广泛浸润于组织间隙,组织坏死不明显,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如急性阑尾炎等。

(4分)增生性炎:是在致炎因子和某些组织崩解产物刺激下,引起炎区内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可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多见于慢性炎症,如慢性胆囊炎;也可见于炎症初期,如急性肾小球肾炎。

(3分)2根据局部组织的镜下改变,你能否确定病变组织:①是否为炎症?②是什么类型的炎症?③病程如何?④可能由何种原因引起?①主要依据组织内有否炎细胞浸润;(2分)②主要根据变质、渗出、增生三种基本病变,以哪一种为主要病变;若以渗出为主,则要观察渗出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而区分为浆液性、纤维素性或化脓性炎等。

(2分)③主要观察炎细胞的种类及组织增生程度,如中性白细胞渗出多为急性炎症早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见于慢性炎症;另外,若有大量胶原增生及疤痕形成则多为慢性炎症。

(3分)④主要根据炎细胞种类来判断,如出现变性坏死的中性白细胞(脓细胞)往往提示由化脓菌感染引起,出现嗜酸性白细胞则可能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而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出现常提示病毒感染等。

3试比较漏出液和渗出液之区别。

渗出液漏出液———(1分)蛋白含量高低(2分)细胞数>500个/mm3<100个/mm3(1分)外观混浊澄清(2分)比重高>1.018低<1.018(1分)凝固性能自凝不能自凝(2分)利凡他试验+-4何谓化脓性炎?比较脓肿与蜂窝织炎之区别脓肿蜂窝组织炎原因金葡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1分)炎症范围局限性弥漫性(3分)组织坏死程度重轻(1分)脓肿膜有无(2分)脓腔形成有无2何谓血道转移?试述其转移的运行途径及临床意义。

血道转移是指瘤细胞侵入血管后可随血流到达远隔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3分)。

运行途径有四条:侵入体循环静脉经右心到达肺脏,在肺内形成转移瘤;侵入门静脉到达肝脏;侵入肺静脉经左心随主动脉血流到达全身;胸、腰、骨盆静脉的瘤细胞经吻合支到脊椎(3分)。

血道转移中最常见器官为肺脏,其次为肝脏(2分)。

临床上检查肺脏和肝脏,确定有无血道转移、确定患者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2分)。

3列表比较良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生长速度缓慢较快继发改变很少发生坏死,出血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和外生性生长,常有包膜形成,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转移不转移可有转移复发很少复发可有复发对机体影响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组织引起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4试述肿瘤的命名原则。

良性肿瘤在其来源名称后面加“瘤”字,如腺瘤。

(2分)②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其来源名称后面加“癌”字,如基底细胞癌。

(2分)③间叶来源的恶性肿瘤其来源名称后面加“肉瘤”字,如平滑肌肉瘤。

(2分)④不规则命名:a.来源幼稚组织及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母细胞瘤,如肾母细胞瘤。

b.在肿瘤前加“恶性”。

如恶性淋巴瘤。

c.以人名命名,如Ewing瘤。

d.按照肿瘤细胞的形态命名,如肺脏的燕麦细胞癌。

e.按照传统习惯,对恶性肿瘤称“病”或“瘤”,如精原细胞瘤,白血病。

(6列表比较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肉瘤组织来源(2分)上皮组织间叶组织发病率(1分)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年,多见于40岁以后的成人。

大体特点(2分)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组织学特点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2分)质分界清楚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结缔组织少网状纤维(2分)癌组织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转移(1分)多经淋巴道转移多经血道转移。

10试述恶性肿瘤的播散方式肿瘤的扩散分为:①直接蔓延②转移a.淋巴道转移b.血道转移c.种植转移d.接触性转移。

(进一步介绍各种途径的定义,临床意义。

)1试述动脉粥样斑块各种复合病变的形成及危害。

动脉粥样斑块的复合病变有(1)斑块内出血,因斑块边缘小血管破裂或表面纤维组织破裂而致(1分),可使斑块突然变大,阻塞血管腔(1分);(2)斑块破裂,局部纤维帽薄弱处破裂(1分),可形成粥样溃疡及继发血栓形成,粥样物质进入血流可造成栓塞(1分);(3)血栓形成,斑块处内膜损伤,为血栓形成的条件(1分),血栓造成血管腔狭窄或急性阻塞,脱落造成栓塞(1分),并可导致梗死(1分);(4)钙化,粥样坏死物内有钙盐沉积(1分),钙化致血管壁变硬变脆(1分);(5)动脉瘤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底部的平滑肌萎缩,在血压作用下扩张(1分)。

2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的肾血管病变和肾病变有何异同?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均由血管变化引起,肾脏体积均缩小变硬,但受累血管及血管病变不同(1分),前者主要为入球细动脉玻璃样变性(1分)及小血管内膜纤维组织及弹力纤维增生(1分),后者则主要为肾动脉主干或较大分支(1分)(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粥样硬化,受累严重者阻塞管腔(1分)。

肾脏肉眼变化不同,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两肾病变对称(1分),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由于梗死机化或肾缺血萎缩伴有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较大的凹陷性疤痕(1分),多个疤痕形成使肾体积缩小(1分)。

3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是什么?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什么?风湿病累及全身结缔组织(1分),基本病变包括结缔组织的基质和胶原纤维(1分)发生粘液样变性(1分)及纤维素样变性(1分)以及对此病具有诊断意义的风湿小体的形成(2分)。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反复发作(1分)的风湿性心内膜炎(1分)造成慢性心瓣膜病(1分),病人可死于心功能衰竭(2分)。

4试述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形成的病理学基础。

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1分),瓣膜的风湿病变及瓣膜闭锁缘赘生物(1分)反复形成,机化,大量纤维组织增生(1分),使瓣膜增厚、变硬、失去弹性(1分)、瓣叶之间可发生粘连和愈着(1分);纤维组织收缩使瓣膜变形、缩短、卷曲(1分)、腱索增粗和缩短(1分),上述病变引起心瓣膜狭窄(1分)和/或关闭不全(1分),形成心瓣膜病(1分)6心肌梗死合并症有哪些?可造成什么后果?。

1)心源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加重心肌坏死(1分);(2)心律失常,可致病人急死(1分);(3)心功能不全,最常见的死因之一(1分);(4)心脏破裂,依破裂部位不同,可导致心包填塞急死,右心功能不全及急性左心衰竭(2分);(5)室壁瘤形成,可引起心功能不全,继发附壁血栓形成或破裂致死(2分);(6)附壁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引起动脉栓塞(1分);(7)心外膜炎(1分);另外,心肌梗死后如病人存活,于梗死后5周后梗死灶机化形成瘢痕(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