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行业背景分析

医疗行业背景分析

行业背景分析
医疗行业是一个与居民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

目前,我国城市医疗体系已基本健全,农村以及社区医疗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中,医疗行业平稳发展。

一、医疗机构行业供需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医疗体制改革促使需求不断释放
近几年来,我国医疗行业保持稳速增长。

行业的平稳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随着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被释放出来。

我国GDP 已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快。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

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居民得到较多实惠。

2007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纯收入4140元,同比分别增长12.2%和9.5%。

收入的增加直接使得居民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疾病及时就诊率升高,进而带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

同时,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医疗保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极大促进医疗需求的释放。

(二)需求结构变化
过去五年,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医疗行业需求不断增加,卫生服务利用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提高。

1、需求现状: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大幅增加,门诊和住院人数持续增
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近年高峰;费用方面,人均医疗费用继续增加,但涨幅呈下降趋势;门诊及住院病人药费比重下降,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以药养医”比重下降。

2、居民需求结构变化:病谱变化,肠胃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居民医疗消费习惯逐步改变,主动医疗、保健医疗、美容医疗等需求增加。

3、.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已经成为一个近4万亿的市场,这个市场在过去五年中保持了超过2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未来五年规模还将翻一番,达到8万亿,接近届时中国GDP的10%。

(三)供给平稳增长
1、总量:我国卫生基建投入、事业费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相对稳定增长,总量供给有所保障。

我国卫生机构数量逐年缓慢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增加,卫生体系基本健全。

2006年底,全国卫生机构数达29.9万个,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2、结构: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有所增加,疗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变动不大,卫生院有所减少。

卫生院数量上虽然有所减少,但其床位数增加,数量减少是由于乡镇区划调整,减少的数量并未影响其供给能力。

医疗机构的结构变化越来越贴合居民日常实际生活需要。

医疗资源供给增长较快,增量主要来自于专科医院或盈利性医院。

自2001年以来我国医院数量呈逐渐增加的态势,根据《卫生统计年鉴》,截至2008年已有19712家医院,其中专科医院为3437家,比2007年增加155家。

随着市场准入逐渐放开,民营资本主动进入医疗服务行业。

但是由于医院服务行业需要技术、人才、管理、政府事务能力等资源的综合运用,因此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民营医院选择的均为比较容易进入的专科领域(肛肠专科、齿科、妇产科、眼科、脑外科等)。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因此,结构以及总量上,供给的稳步增长以及合理调整将有效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医疗机构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四)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分级诊断成新解决办法
医疗资源主要居中在城市大医院,大医院过分拥挤,小医院过分冷落;基层及社区医疗资源缺乏,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患者对基层医疗认识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求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随着医疗行业体制不断的完善,医疗行业将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医疗机构行业发展前景(获利)分析
(一)医疗资源使用效率逐渐提高
医院总床位数也稳定增加,2003-2008年间增加了61.34万张,达288.29万张,CAGR为4.90%,每千人口床位数从2.49张增加到了3.03张。

同期医院病床周转次数也在增加,从2003年的20.21次增加值2008年的26.46次,其中专科医院由11.27次增加至15.08次,可见医疗资源
使用效率逐渐提高。

(二)医院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医院收入增长较快,2008年全国19712家医院共实现收入7003亿元,2006-2008年复合增长率为高达21.98%。

虽然补助占收入比例较大,但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9.54%降低至8.10%,体现出医院的收入更加依赖于自身业务收入。

按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分,2008年医疗收入占45.28%,药品收入占39.84%,而美国医院收入中药品收入只占12%,这也体现出了我国医院系统“以药养医”的一个事实。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出,将适当增加医疗服务收入,取消药品加成。

在目前政策和社会舆论不断打压药价的情况下,未来医疗服务或成为医院业绩增长的亮点。

因此以技术服务收入为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能力、劳动服务的医院其盈利稳步增长可能性大,甚至在政策推动下有望实现价值回归,劳动技术服务单价得到一定提升,而医院基于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也将会减少对于药物的使用转而增加服务类业务的比重。

(三)新医改将激发医疗服务需求
卫生需求旺盛:我们认为健康产业的增长动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下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二是新医改带来的医保覆盖面扩大,支付能力提高等。

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2008年占比8.30%,这个数据还呈上升态势,我国目前正步入老龄化。

从发病率来看,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尤其是65岁以上老人两周发病率高达465.9%。

(四)卫生总费用持续上升
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一直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速,尤其自2006年行
业低谷反弹以来,呈现出加速的态势,2009年为新医改元年,增速高达21.96%,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虽然仍处于低水平,但近年来持续攀升,根据卫生部2月22日公布的《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我国2009年卫生支出占GDP比例升至4.96%。

政府投入将成为卫生支出的主体。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个人支出比例过大,但近年来也在持续改善,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深入,政府投入比例有望大幅增加,成为卫生支出的主体。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因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构成也偏基层,其中2008年新农合占全国医保比例为68.66%,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保险分别为12.69%和3.79%,还有约12.86%的人口无社会医疗保险,新医改目标于2020年前达成全民医保。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医疗行业的快速增长,2008至2019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整体保持在18%的高速;
(五)民营资本踊跃进入
自2009年4月6日颁布《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纲领性文件以来,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医改方案,持续释放利好,这将为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背景。

同时,自2000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一方面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扩大供给,另一方面在于国家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支付能力。

(六)非营利性医院优势突出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
构,不以赢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

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

目前,城镇个体诊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