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考核要求绪论(一)“文化”的界定1.识记:(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理论的依据。

狭义文化的定义是: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心态的部分。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是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材料等。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领会:(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3.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

(二)文化民族、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识记:(1)民族文化的定义。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2)国别文化的定义。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领会:(1)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识记:(1)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2)文化传统的定义。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2.领会: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3.应用: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

P11-12(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P121.识记: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

2.领会:(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学的区别。

3.应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

P1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中国地理特征与气候特征1.识记:(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2)气候变化大势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

2.领会:(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光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领会:(1)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

(2)“天下”观念到西周时。

“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3)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

2.应用: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1.识记:(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看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

《尚书》中的《禹贡》篇,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青、徐、扬、豫、梁、雍九州。

2.领会: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自然环境。

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第三个因素是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第四个因素是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3.应用: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

(四)古代区域文化概况1.识记:(1)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把“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即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限。

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2.领会: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

(五)地域文化的作用领会: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

P28(六)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1.识记:(1)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

P29(2)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2.领会: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P323.应用:谈谈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硬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识记:(1)新石器时代。

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三大文化成就。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3)三皇五帝的传说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

五帝: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1.识记:(1)敬授民时。

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括的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2)夏、商、周的年代。

夏: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

商: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到公元前771年。

2.领会:(1)夏、商文化特点。

遵命、近人、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出土商朝。

(2)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力。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3)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三)春秋时代的文化创造1.识记:(1)百家争鸣的特点。

九流十家(2)重要极佳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管仲、吴起、商鞅、韩非子。

墨家:墨子。

阴阳家:邹衍。

名家:邓析,公孙龙、惠施。

2.领会:各家思想的特征。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道家: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在个体精神解放。

法家:以杀去杀,以刑去刑。

墨家: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

阴阳家:五德终始,董仲舒天人感应说。

(四)秦汉时期的开拓边土1.识记:(1)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2)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

(3)丝绸之路2.领会:打击匈奴的后果。

打击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部地区的威胁,还引发了西域的打通。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1.识记:(1)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2)独尊儒术。

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3)察举制。

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2.领会:(1)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的做法的彻底过去时。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消弱政权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2)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弱干强枝政策(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察举、征辟、考试(4)经学的作用及变化(5)士大夫阶层的养成(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1.识记:(1)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事成“永嘉之乱”。

(2)十六国初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3)玄学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淡”,清淡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在文化方面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4)般若学和涅槃学魏晋南北朝佛家交易的流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道安;后期以涅槃学为主。

(5)《神灭论》范缜2.领会:(1)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和后果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深层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

士人的不恤国事,奢侈腐败。

(2)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3)开发江南的过程(4)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5)南北民族融合(七)唐朝开放精神及其影响1.识记:(1)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

2.领会:(1)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2)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给北宋带来的影响(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1.识记:(1)中唐时期(2)古文运动(3)新乐府运动(4)理学(5)王安石变法2.领会:(1)两税法的作用两税法的意义绝不止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2)南方经济的高涨(3)市井文化的兴起(4)新党旧党的分歧(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1.识记:(1)色目人二等人,主要是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2)南人四等人,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回回(4)孟德高维诺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5)八思巴喇嘛,忽必烈奉西藏僧人八思巴为国师,又设宣政院。

(6)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7)儒户可以免除赋税2.领会:(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2)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3)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4)元朝时期的文人戏剧(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1.识记:(1)利玛窦明朝西方教士(2)徐光启及李之藻等的科学精神及其著作,都与受西方文化影响关系巨大。

《农政全书》(3)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4)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第目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5)锦衣卫(6)税监2.领会:(1)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缔造他的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鱼肉小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