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4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卷分析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王芳2014年自治区普通高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已于2014年2月21日结束。
改卷工作也要告一段落,本人对这次考试及试卷进行了分析,提出自己的小小见解,不当之处欢迎各位同仁们批评指正。
本次考试语文命题明确了“适应性”的界定,突出诊断检测和导向功能。
题型、题量、考点考查、设题方式仍以2013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考试大纲》为依据,参照201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的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出题,学生对试卷没有陌生感,觉得平易、亲切。
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不偏不怪,又不是轻易就能拿来。
”用老师的话说“题型都是老题型,学生不会不适应。
”总之,该试卷贴近高考,守正出新,全面考查,仿真操练,为诊断评价打好了基础。
一、试卷分析整个试卷共六大题18小题,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节选自《读书》2012第10期《曲与剧:昆曲文化的结与解》,以选择题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判断的能力。
第二大题为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节选自《陈书》卷二十四,考查对文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能力,对重要语句的翻译能力;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的是明代李昌祺的《送周秀才游长沙》,考点在诗歌的语言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考查的是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名篇名句默写选自课标规定背诵的64篇的篇目之内的名句,考查的是识记能力。
第三大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美国作家沃尔特•海多克的《约会》,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第四答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为《“大公忘我”——杜重远》,摘编自齐文华、朴先敏、李秀华《热情的革命者杜重远》,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第五大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包括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语言的连贯、准确,图表转换概括信息。
第六大题是作文,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纵观整个试卷,试题命制有梯度,是遵循学生思维和情绪规律的,但试题的难易安排上,个别题本人认为偏难了,比例略有失衡。
如:第一大题论试题,学生失分率较高,特别是第三道选择题,很少有学生做对。
第四答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也略有难度,很多学生不知道结合文本所给的相关链接,因而就不知“近现代中国的故事”是什么意思,以至于八分题得分很少。
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十六十七题,都是填空题的形式,都考察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只不过一道要注意前后的语意连贯,一个是图表的转换。
这无疑是能力考查的重复,另外这也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因而学生很少得分。
二、考试结果简析由于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不同,程度不同,因而成绩的高低也不同,现以我教的高三8班为例进行分析:高三8班是理科平行班,全班65人,班级平均分为86.05,优秀率为0,,及格率35.385%、低分率12.308%。
最高分是108分、最低分是22分。
其中各个分数段的得分是:150——120分的为0人;119——110分的为0人,100分以上3人,90分以上的有23人,80分——90分31人,80分以下8人。
现将学生答卷情况分析如下:一、论述类文本。
1—3题。
分别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得分率分别为43.07%,47.69%,15.38%。
问题集中在第3题,一些学生未能将选项回归原文,对原文内容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辨识不够准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
4—10题。
分别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得分率分别为72.30%,47.69%,15.38%。
问题集中在第6小题,很多学生在AB之间犹豫,可知对常见的词如“孤”这些常见的实词掌握的不好。
第7题为文言翻译,高于平均分有11人。
第7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本次翻译题关键词为“季、孟”“师资”“降情屈礼”“请益”“弗之许”,从试卷答题情况来看,第一句得分情况较好,第二句失分较严重,能够准确翻译出三个关键词的考生不多。
可见同学们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能将课本知识有效迁移到考卷上。
还有一部分同学古代文化常识积累较少。
对策思考:①文言文学习要夯实基础,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②要反复强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③引导学生重视文言特殊句式,如词类活用、省略句等。
④翻译时不要写错别字。
8—9题为古代诗歌鉴赏。
分别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8小题平均分为2.15,第9小题平均分为1.95。
第8题,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分析诗歌中字词的妙处,不能准确突出“乱”与“孤”特点,且答题不规范,不知先解释该字、句在句中、诗中的含义。
接着展开联想把该字、句放入原句、诗中描述景象。
然后点出该字、句有什么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还有不少的学生只是对两句诗歌简单翻译,没有自己的鉴赏和概括。
这既是对语言把握得不准确,还在于没有从字本身出发。
可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本身,就诗论诗很有必要。
第9题,学生对于抒情手法的掌握仍不熟练,还有待夯实鉴赏知识。
要求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大多数考生都能答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含蓄表达出仕途淹留,怀才不遇的怅惘之情”有一大部分考生答不出来,造成失分。
还有部分考生对诗歌思想情感把握不准确,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答题经验直接套入“被贬失意”“壮志难酬”“渴望建功立业”“漂泊无依,思念家乡”等情感,这种套答的习惯需要教师着力纠正。
从诗歌本身出发,应是解读诗歌的根本入手点。
对策思考:①加强答题完整性、规范化的训练。
如第8题这类语言题该怎样做。
②情感类题目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强调每个诗句的分析,要分条分款答题。
第10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平均分2.1。
得分率35%,个别字写错,其中韩愈《师说》的两句填空更是很少人写出来。
对策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名句默写一定要高起点,全篇全文抓起,然后再抓重点句子。
可以隔一段时间让学生默写一下。
会背的一定要会默写,要能拿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题,包括4个小题。
分别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很少有学生选做,在此不做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题,包括4个小题。
分别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平均分依次为2.8、4.77、4.85、4.81。
第⑴题为多项选择题,得分低。
主要是误选A,没有把握住传记的特点。
对策思考:①平时的阅读训练要严格规范,强化整体阅读。
回答问题要强化踩点意识、要有原文意识。
②强化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能在描述性的语句中提炼出关键信息。
第⑵题要求分析杜重远的“无私无畏”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多数学生只写出实业救国方面的具体事例,其他方面找的不全面造成失分。
增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变的能力。
第⑶题要求筛选概括杜重远某方面内容,只要把原文中有关内容准确找出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但仍有一些学生概括整合能力差,将原文大段抄下,另有不关注内容的逻辑关系,把总说与分说并列起来。
对策思考:①现代文阅读讲到底是思维的阅读。
答好题要从准确审题,弄清问题的指向开始。
②精选例文,认真训练,切实做好现代文阅读训练,特别是对关键句的理解的答题规范训练。
第⑷题探究题,考查“杜重远的故事就是近现代中国的故事”的理解,并结合文本来谈。
多数学生没有解释对这句话的理解,只是能够从文章中筛选到答案要点,而且在结合文本分析时不够全面而导致失分。
存在问题:1、列条过多(七八条),只有观点,没有适当的分析,答案呈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状。
2、脱离了文本,架空分析,出现了“我们要向他学习等答案。
3、只抓住一点或两点进行分析。
对策思考:①平时的训练要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养成圈画重点语句的习惯。
②要注重学生答题的规范化的养成,如分条分款等,学会有针对性、有条理答题。
③答题的答案需要从文章中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来答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17分别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平均得分率31.25%,,52%,52%。
16、17题满分11分,学生总平均得分3.45分,难度较高。
但针对于高考选拔性的要求来看,此题在具体的阅卷过程中却表现出了良好的区分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得分在9分以上,且卷面整洁,逻辑清晰。
特别是第17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题目的特殊性在于材料由文字、数据两部分构成,学生必须对这两部分进行分析,提取主要信息,用文字把结论准确地表述出来。
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提取不完整。
部分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概括,缺少对整体内容的概括;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写出了“集中放假”这个特点。
应提醒学生:对图文转换式的压缩语段题,一定要分析图表的各个构成要素,分辨哪是主要信息,让自己在分析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信息才不会遗漏、误识。
六、写作。
第18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平均分46.32。
这次作文的材料要用辩证的观点看。
可以用辨证关系法来立意,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看了材料后应当思考美国化学家托马斯·米吉利的发明带来了哪些好处但同时又对人类带来哪些危害,进而从科技或科技发明谈起。
从以上这个角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利与弊同时谈的立意均属于符合题意。
而议论文的最大问题仍在于学生不会议论,是观点加事例。
不知在事例后“就事论事”,更不会在举出事例后集中“就事说理”,故而单薄、空泛成为常态。
同时,还写作存在的问题:思路方面的问题。
一篇文章,思路理不清就显得杂乱无章。
因为题目的开放性,就错误地以为可以随意想象,结果造成思路混乱,分不清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其他问题。
(一)作文速度跟不上。
规定时间完不成。
(二)书写有待提高。
卷面书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作文得分的高低。
(三)细节打磨不够。
(四)宿构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五)新材料、文化含量高的材料、有个性的材料、时代性的材料少。
(六)缺思想深度的理性分析,就是思想深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