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韦汝敏为了使低年级阅读教学课效果好,效率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老师就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以小学语文第二册的《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说一说我的做法。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情节生动有趣的课文,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本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件出示“找”字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字?谁可以用它来组个词?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群小蝌蚪——课件出图过渡语: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蝌蚪,看它像什么?(生:豆芽逗号鼠标小汤勺)那我们看看课文是什么描写的,请大家读第一自然段。
【图文相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
低年级的课堂应该培养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应用能力,这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二、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1.认识小蝌蚪,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课件展示第一自然段。
——齐读⑵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过渡语:了解了小蝌蚪的样子,那我们再看看它的妈妈青蛙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
2.认识青蛙,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展示青蛙外形图。
读相关段落——找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教育专家们常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和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大致相似,一段写的是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另一段写的是青蛙的外形特点,我就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把第一自然段做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⑵读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师归纳青蛙样子写在图片上)⑶看图对比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打破常规按顺序进行教学,大胆进行教材的整合,进行归类学习,因为第一段和第四段写的都是动物的外形特点,经过教材的整合,为课堂节约了时间,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过渡语: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小蝌蚪和他的妈妈相貌相差太大了,小蝌蚪很难找到自己的妈妈他想出什么办法呢?(问人)他问谁?——课件出图那个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三、探索生长过程1、学习第二自然段(1)齐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身体长出看到上去问:。
答:(2)检查练习(3)理解“迎”小朋友,你们是如何理解“迎”呢?引导观察图:鲤鱼在小蝌蚪的什么位置?(前面)小蝌蚪从鲤鱼的前面走上去就是迎上去。
过渡语:迎上去后说什么呢?小蝌蚪什么称呼?(鲤鱼阿姨)看多有礼貌的小蝌蚪呀!请同学们有礼貌的读小蝌蚪说的这句话,……态度要诚恳,鲤鱼什么回答?(关切语气)(4)角色表演读对话【读与演结合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过渡语:从鲤鱼阿姨这里小蝌蚪了解到妈妈的什么特点?——(四条腿宽嘴巴)他就急着找妈妈,它把谁误认做妈妈?————课件出示图课文第三幅图课文那段写这内容?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1)小结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课文内容较长,段落中大致内容相似,第二段讲和鲤鱼对话,下段讲和乌龟对话,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图也是连环画形式出示,我就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把小蝌蚪问鲤鱼这一部分作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小结学习方法,出示以上几个步骤:看图——读文理解——朗读体会——角色表演。
第三段就让学生依照这几个步骤来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一来教学突出了重点,发挥了协作学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2)利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题:长出看到上去小蝌蚪叫着:。
小蝌蚪知道妈妈:(3)检查汇报小组长汇报———(课件出示)(4)理解“追”为什么这时是“追上去”?————小蝌蚪心情如何?(他在乌龟的什么地方?)3、学习第四自然段(1)引读师:虽然这不是妈妈,可他又从乌龟嘴里知道了妈妈是大眼睛,绿衣裳这是小蝌蚪对妈妈更了解了,他又出发,过几天,他发现自己尾巴变短了,游得更快了,不知不觉游到了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他披着露着,鼓着。
他们高兴地叫道:(老师读青蛙妈妈的话)。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后什么做?(2)齐读最后一句(3)想象说话过渡语:见到妈妈以后,小蝌蚪向妈妈诉说寻找妈妈的艰辛,它们向妈妈诉说什么呢?(①妈妈找你好辛苦呀!②妈妈原来你在这呢!③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
”读与说结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
语文课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过渡语:说着说着,他们的尾巴不见了,和妈妈一模一样了,长到和妈妈一样时,小蝌蚪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4次)四、给图片排序1、先让个学生把错乱的图片摆好。
2、然后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练习说话。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感情升华,懂得保护青蛙过渡语:和妈妈一样了,于是妈妈天天带他们去,据说一只青蛙一天最少能吃掉500只害虫,由此看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是庄家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她呢?六、回顾小结我们回过头看,课文写小蝌蚪几次去找妈妈?(3次)第一次因为不知道妈妈长的怎么样,找不到;第二次去时只从鲤鱼阿姨那里知道妈妈四条腿宽嘴巴还找不到,为什么呀?——(只知道一部分的特点,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第三次去时善于动脑的小蝌蚪把鲤鱼阿姨和乌龟告诉他妈妈的特点综合起来,对妈妈的特点有了全部的了解,缩影找到了妈妈,由此看来,我们要找一样东西一定要注意了解他的全部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快地找到。
七、拓展练习(任选一题)1、在大街上和妈妈走散了,如何找妈妈?2、观察“捕捉、宰杀、吃青蛙”的画面。
当看到这些人你该如何劝说呢?【读与写相结合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好基础。
此项拓展练习使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观察与写话巧妙的结合。
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
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后记: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不枯燥,又爱学,课堂效率高。
上完这节课之后自我感觉良好,听课老师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结合听课老师的评价自己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我认为要提高低年级阅读课教学的效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图文相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为了检测学生是否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我准备好五张图片,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到的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按顺序把图片贴到黑板上。
然后要求学生用上“小蝌蚪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这样有效巩固课文知识,并加深印象。
学生既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重点指导,举一反三,突出学法《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内容较长,段落中大致内容相似,如这段讲和鲤鱼对话,下段讲和乌龟对话,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图也是连环画形式出示,我就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把小蝌蚪问鲤鱼这一部分做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第一步,看图,观察青蛙的特点。
第二步,读文理解,说说它们会说些什么?小蝌蚪说了什么?鲤鱼是怎么回答的?我鼓励学生看课件演示、动作表演等直观的方法来理解本段的重点词“迎”。
第三步,朗读体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它们的对话?指导读出小蝌蚪有礼貌,鲤鱼阿姨亲切的语气。
第四步,演一演复述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教学时思路明晰之后,小结学习方法,出示以上几个步骤,后面几个段就让学生依照这几个步骤来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一来教学突出了重点,发挥了协作学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注重抓住课文空白培养想象说话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学到课文最后,启发学生谈话:“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见到妈妈后她们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文本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的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潜移默化低年级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
但我借助文本,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
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巧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小结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几次去找妈妈?为什么前两次找不到妈妈?(因为第一次去,妈妈的样子在小蝌蚪的脑子里一片空白,第二次去时只从鲤鱼阿姨那知道妈妈是个大嘴巴、四条腿,没有了解到青蛙的全部特征,所以还是找不到妈妈。
第三次去时,小蝌蚪又从乌龟那知道妈妈绿衣裳、白肚皮、大眼睛,这时候小蝌蚪就把鲤鱼阿姨和乌龟讲妈妈的特点综合起来,就得出了妈妈的全部特点,终于找到了妈妈。
)当学生得出答案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
五、拓展贴近生活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我出了两题,让学生任选一题说说写写。
一题是:在大街上和妈妈走散了,该如何找到妈妈?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以及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完整和具体。
另一题是让孩子们看“捕捉、宰杀、吃青蛙的画面。
当看到这些人你该如何劝说呢?”这一题意在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从而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青蛙,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这两个拓展练习使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观察与写话巧妙的结合。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儿童语言太少,应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这样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多注意。
2、由于平时不用课件上课,在上课讲课时有时忘了操作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