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么义犯年第2期02,么兀反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Jn词`侧i田平Td此her、肠U卿《P目~p妙耐阮回女~)总第1巧期加口No.115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的回顾与评析欧阳晓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江苏常熟215引刃摘要: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是很多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及行为的学者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

整个20世纪,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人们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观点。

本文对20世纪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简要回顾和评析,并提出转型时期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问题,以及它迫切需要研究者建构新的、本土的概念架构和分析框架。

关键词:社会行为取向;差序格局;情景中心;社会取向;关系取向;四因素配置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取向,不仅是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所有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及行为的学者部非常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此,许多思想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提出过不少见仁见智的看法。

在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中,最育影响力的是全德斯(T山司si,1988,11尧”)等人所采用的二元范式,即认为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访山6山坦压叨)的,西方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是个人主义的取向;中国文化则是集体主义(dkdi~)的代表,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则是集体主义的取向。

这使得“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概念,一度成为区分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和中西方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最主要的指标,甚至是惟一的指标。

此外,西方学者建立的比较社会学,也对这一问题提出过多种解释。

如马克斯·韦伯(M.W山巴)(l男7.1男3)侧重的西方清教伦理和中国儒教伦理的比较;帕森斯(T.P~此)提出的普谊主义与特殊主义被用于东西方杜会的划分等等。

实际上.这些理论模式的基本公式也都假定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是集体主义的。

西方文化与西方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个人主义”特点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用“集体主义’一词来概括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与行为取向,则引起了许多的争议和批判(杨中芳,1卯2;翟学伟,1卯5,1卯7,1朔)。

中国人真的是集体主义吗?许多人文及社会科学家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从不同的层次及不同的层面来看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有天坡之别。

杨国枢(1卯2)、何友浑(】989)、杨中芳(1男2)等在各自的研究中对此都作过回顾和检讨。

在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同时,有人却在中国社会看到了强大的个人力量。

见仁见智的观点不但没有让人们弄清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特征,反而增加了认识上的难度,似乎让人越看越期涂。

为了解开这一迷团,又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梳理.并提出新的理论模式和解释框架(瞿学伟,l驯乃,l望祀),本文主要把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中国人杜会心理与行为取间的有关概念架构和理论模式,作一简要的回顾和评析,并针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间题,提出对传统解释框架的质疑。

社会学主要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角度看行动者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往往侧重从社会个体(不是单个的人、的行为出发研究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取向。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收稿日期:2阅l一11es刀48费孝通(1卯8)以中国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模式,提出著名的“差序格局”,并认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文化。

他认为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

而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维系社会的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差序格局”中的人并不显著的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泛的团体。

这种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异,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主要是权利的筱念,人对人得互相薄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演用权利,于是诞生了宪法。

而在以自己作为中心的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札,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便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杜会范围是根据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而没有真正笼翠性的道德观念,因此缺乏团体道德。

费孝通进一步指出,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因为人们非常快乏团体道德,从而可以变成非常“自我主义”:在这种害于伸幼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又,而足自我主义。

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于对全体。

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砚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于的地位相千,个人不能俊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砚念,指团体不能抹热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尾t文出的一分权利上往制个人。

这些砚念必须先俊定了团体的存在。

在我们中国传晚忍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夜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

一切价位是“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孝通,1望拍,第湘贾)由此可见,费孝通否定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的权成观点,认为中国人并非集体主义,而是自我主义的,“私.才是中国人杜会行为的核心。

然而,中国人的这种“自我主义”是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的,一且明白了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的私的问题。

《二,许拍完的愉倪中心里斯曼(R址....D.,1拓1,1卿)研究美国民族性格时,通过分析美国社会的价值变迁,提出了与美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相应,存在三种类型的民族性格:传统导向(臼目`.一由曰五.),内心导向(i~一diZ曰`.1)和他人导向(d`叮一击m`.)。

传统导向的生活方式是个体不可救药地阅于年龄、性别、血缘和乡土群体,社会秩序经历许多世代保持不变。

他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属于传统导向的。

内心导向或个人导向的生活方式是个体选择自己的目标,然后毫不屈服地努力达成这些目标。

其社会特征是人员流动.生产扩张,探险殖民和帝国主义。

里斯受认为这种个性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

他人导向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个体宽裕、友兽。

但是把握不住自己和自己的价值,更需要别人的赞许和承认。

其典型的社会特征是服从社会的翔流,里斯曼认为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已发展到他人导向。

许娘光(】夕臾】)批判里斯受的观点,认为美国文化从来都是注重个人的自我依书与自立(曰f一记肠.比).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杜会。

美国社会之所以由个人导向至他人导向,事实上是美国杜会变得极端个人主义(川砚闰运`访山`加口)或极端自我依栩的结果或负效应。

许娘光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差别是质的差别。

从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于虚与选迎、委曲圈滑的态度可以充分说明这些差别。

最大的区分在于:l、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粉宜于以个人的喜爱为出发点,是个人中心的;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情境中心的,是着重个人在他的群体中的地位及表现的适当性,即着重于傲合乎个人地位的行为。

2、美国人是以个人情感为主,对比之下中国人是压抑情感的。

中国人用思想和行动来月就于现实.美国人是用思想和行动来使现实屈就于自己。

因此,中国人在选择行为时,并不象西方人一样从自己内在的感受、喜好和想法出发;而是依在某同一个情境中,以他人的关系、地位及社交的性质及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许娘光认为中国人非常接近里斯里所说的他人导向性格。

在他们看重彼此依赖的以情墩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委曲口滑不仅左右着一切人际关系,而且博得社会和文化的基许。

因此,中国人可以毫无遗恨地虎与逢迎,他们没有必要抗议它或者捍卫自己。

因而他得出结论:美国人的性格药生于一种强调自我依较地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起源于一种看重相互依技的以情境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许娘光,19以】,第132页)`三,杨国招的社会取向杨国枢(1卯2)认为以“社会取向”一词来描述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这种广及拱个社会环境的运作形态),应该是合适的,此外似乎并无更恰当的名词可以总括这么广的范围。

杨国枢(1如)l从文化生态学(口场川仪d叨)和生态心理学(忱曲瘤司声界加叭盯)的角度,看人与环境的互动,认为生态特征影响经济类型,经济类型影响杜会结构,社会结构影响社会化方式,社会化方式形响人的性格与行为。

从而提出工业社会的西方人是自我取向的.而中国人至少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方式是偏向社会取向的,是个体磁人和配合其社会环境的一套生活方式。

杨国枢多年来一直以“社会取向“来描述及理解中国人的主要心理与行为。

最早提出时,他认为社会取向主要是一种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使人易于表现出顺从他人的行为、不得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及优虑别人意见的行为。

以达·49·到下列目的之一:1、获得别人的奖赏或称赞2、维持自己人际关系的和谐3、使别人对自己有好印象、保护自己的面子5、使别人接受自己6、避免他人的责罚、拒绝、讥笑或报复7、避免困窘或馗尬8、避免与人发生冲突。

杨国枢同时提出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两种成分.即团体取向(家族取向)与他人取向。

后来他扩充了社会取向的概念,将它改为一个包括四大价值取向的价值体系的总称,这四个特征和内油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成取向和他人取向。

它们代表四项次级运作或适应方式,所表现的是个体如何与团体融合(家族取向,如何与其他个体融合(关系取向),如何与权威融合(权威取向),如何与非特定他人徽合(他人取向)。

(杨国枢,l卯2)杨国枢对中国人在外表上所表现的行为的目的的分析,实际上指出了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心理原因。

杨中芳(1望龙)的精彩论述会帮助我们更深人的理解中国人的社会取向。

“从杨氏所提点的中国人的行为倾向,我们可以看出一般中国人选择行为的标准,虽然不是以自己内心的感受、喜好及想法为主;但是也不一定是为了更高一层次的集体或社会的利益,而是以能在中国社会中不被挑别,不被贵难,受到奖励为主。

他们所以怕被挑别、被贵难而不敢完全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并不是因为这些是他们的内在的价值取向。

而是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常摸及社会奖赏及控制都是要个人不要`只想到自己’的。

因此,杨氏的此一定义充分说明中国人外表所显现的行为,事实上可能并非是反映却是.应对’文化要求的结果。

.`四]何友晖的关系取向何友晖、陈淑娟、赵志裕(1卯)l曾回顾了一些对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的论述,并认为众说纷纭的观点有五点是共同的。

它们是:1、指导社会行为的原则是集体或群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完成外界社会义务先于满足个体的需耍,在现有的社会秩序中安身立命先于表达自我;2、回报的规范,使互动中的每个个体无法跳出错综复杂的义务与亏欠系统外;3、社会行为具有高度的他导性;4、社会互动的规范性模式可维持和谐和睦,通免公开冲突:5、个体在社群的取向特点在从众,而不在敢于自表。

然后,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关系取向”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