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现代 交际57金雪莲 张丽红(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 吉林 吉林 132013)[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 亲社会行为 合作[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二、国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现状(一)研究变量更多更广,为更加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例如,Knight等人考察了影响6~9岁儿童捐助行为倾向的心理因素。

他们发现一些变量,诸如移情(同情心)、情感推理和对金钱的认知等,单独的这些变量与捐助行为之间的相关很低,但同时考察这些变量发现,可以对亲社会行为进行预测。

日本近几年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情绪认知、移情、自我等个体内在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二)统计方法逐步发展,更关注自然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例如日本学者运用录像技术较系统的研究了从幼儿到初中学生班级内自发的亲社会行为,结果显示,幼儿为每小时2.85次、小学五年级学生每小时1.38次,小学五年级学生自发的亲社会出现率多于初中二年级,证实亲社会行为出现率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三)关注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与模式的作用例如,Nelson和Crick(1999)最早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了SIP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亲社会儿童的确存在独有的SIP模式:友善的归因倾向而非敌意的归因倾向;关系性目标定向而非工具性目标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反应做积极评价而对攻击性反应做消极评价。

(四)跨文化研究逐步发展比如美国跨文化的研究显示,来自于非工业化社会的儿童往往有更多的利他行为,过于强调竞争和个人目标而非群体目标的西方社会儿童的利他测验分数比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对从亲社会行为中赢得表扬持冷淡态度,他们把否认自己所做的好事看作是更加积极的行为,这是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虚心的结果,而相比之下,加拿大的儿童认为爽快的承认自己做的好事是应该的。

Stewart与Sunita等人(2000)通过对西方和亚洲小学2年级的儿童进行跨文化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可以训练和强化儿童对他人的关注,并且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与捐献行为相关。

Nirmala与Sunim等人通过对72对中国和印度儿童(4岁)进行跨文化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对儿童的行为以及分享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互动产生影响。

三、我国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现状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足。

(一)亲社会行为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研究宗爱东、李丹在研究中发现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不大,分析原因这可能与2岁儿童性别角色尚未定型有关。

马娥、丁继兰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对103名3~6岁幼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对各年龄阶段幼儿自由活动时间中亲社会行为类型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各年龄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幼儿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幼儿亲社会行为总体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就每个类型的亲社会行为来看,分享和安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行为性别差异不显著。

刘志军等人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

(二)亲社会行为与移情的关系研究主要强调移情的认知、情绪情感两方面以及与其他因素的交互。

丁芳在《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由移情的认知成分之一的角色采择能力人手,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与移情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女孩在移情及亲社会行为表现上优于男孩。

收稿日期:2010年10月16日 责任编辑:景泉金雪莲:任职于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

(转56页)现代 交际56“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标,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推行大众化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享有。

他说:“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惟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惟一的教育。

大众必须承认它,而且运用它来增加爱自己的智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所以,生活教育的主旨就是应该根据人民大众生活水平需要来发展教育,人民大众需要怎样的生活,就进行怎样的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对一切为少数人服务的旧教育否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化教育的主张。

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可以看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不只仅仅以学校和学生为对象,而是扩大到整个中国社会和人民大众。

这说明,推行生活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求解放、谋幸福、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使教育更为广泛发挥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陶行知所倡导的大众化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普及教育。

目前我国实施的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建设,也是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教育,这和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体制存在的许多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如陶行知针对当时教育脱离实际的情况,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

他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他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学好本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竭尽毕生精力所创立和实践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适应近代我国的国情,而且与当代的教育息息相通。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搞好教育改革的理论宝库。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魏玉桂(2000)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在前人关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了两种不同移情训练方法:情境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对儿童分享行为产生的影响。

(三)亲社会行为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自我概念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外在特征以及他人对其反应的感知与体验而形成的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

亲社会行为受个体个性特征的影响,自我概念作为个性的核心成分,它对个体内部的诸多因素具有整合作用,对个体的认识、情感、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刘志军、张英和谭千保通过对湘潭市两所普通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问卷调查发现,社会自我因子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对亲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预测效果。

王振其和程斌系统阐述了自我觉知、社会反馈、自我评价和自我关注等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四)亲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在同伴关系方面,展宁宁、张益辉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少,亲社会行为越多,则同伴接纳越高。

王美方、陈会昌对初中一、二年级进行调查,发现亲社会行为对青少年的同伴接纳和拒斥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在大众媒体方面,方建移通过分析认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其对大众传媒内容理解水平的制约,对传媒的理解要受周围社会情境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传媒视听行为给予积极的“中介作用”,将极大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从而减少传媒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南茜•爱森博格.爱心儿童——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四川:四川出版社,2006.[3]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吴念阳.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发展.北京大学,1989,51-53.[5]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1,24(2),203-204.[6]丁芳.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1),10-13.[7]万明钢,王亚鹏.王舟.5~7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心理科学,2001,24(5),621-622.[8]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7-91.[9]胡金生,杨丽珠.当前日本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动向.心理学探新,2004,24(4),14-16.[10]宗爱东,李丹.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山海教育科研,2005(9),46-48.[11]高树昱,李庆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趋势.社会心理科学.2005(5),565.[12]殷方敏.十多年来中国亲社会心理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5),515.(上接57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