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一切正向的积极行为,如合作、关心、帮助、分享等。
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对个体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不但通过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善意帮助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援助的幼儿,对他们以后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受益匪浅。
正是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我们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从1990-2010年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
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指出了未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为了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状况,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从1990—2010二十年间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论文,共检索到117篇,其中核心期刊36篇,非核心期刊71篇,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6篇。
为了便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我们把1990—2010二十年间分为两个阶段,即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
这种时间段的划分依据是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这种划分便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变化;第二,这种划分有利于分析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
从1990—2010年间国内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文章数量及每个阶段分布状况如下表一所示:发表时间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990--2000 33 33 28% 2001-2010 74 6 4 84 72% 合计107 6 4 117(表一:1990—2010年间发表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统计表)从表一可以看出,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引起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从2001—2010年间,有关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章就多达84篇,占整个总量的72%。
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学者、家长以至整个社会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认识在不断提高;第二,近年来出现的抢劫、谋杀及反社会行为等案例日趋严重,引起了学者对儿童、特别是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关注。
另外,从作者研究的视角方面分析,把检索到了论文分为社会学、五大领域、心理学、国内外比较方面进行比较,发现研究最多的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多数为寻求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方法介绍、评价等;五大领域研究视角,幼儿游戏的研究占多数,作者通过介绍幼儿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建议幼儿园工作者和家长注重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重大作用,其中角色游戏尤为关注;心理学视角的研究,移情、心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通过心理学相关实验的研究判断移情、心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分析;国外比较研究,主要有日本和澳门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状况以及与国内研究进行相关比较以促进相关研究。
研究者通过综述的撰写分析相关理论的运用和研究状态以及趋势发展和不足之处。
从作者研究视角的论文分布情况如下表二(统计数据不包括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研究综述及其它论文)所示:(表二:1990-2010年幼儿亲社会研究视角一览表)二、目前国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特点我们从中国知网上对检索到的文章整体上进行分析,发现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一)从论文运用研究方法方面来看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大多集中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移情训练法等。
其中,文献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
如王红娜、李姗泽的《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发生现状的观察分析》、李丹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等就是运用文献法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
检索到的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如下表三所示:研究方法列举文章比例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J], 心理科文献法57% 学.2001(2)杨心德.幼儿的社会戏剧性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J],实验法23%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周芳名,李伟. 影响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的家庭因素研究问卷法17%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观察法王福兰,任玮.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儿童3% 发展与教育.2006(7-8)(表三:国内关于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方法统计图)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目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较少。
所使用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文献法、实验法及问卷法。
研究方法的单一不利于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二)对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因素的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对检索到的论文分析来看,许多研究者认为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习得的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移情、同情心、心境)、自我意识、父母的教养方式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游戏等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
例如李幼穗等的《同情心培养对幼儿典型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徐华女的《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的两种功能》、宗爱东和李丹的《2 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趋势是将向更为全面、综合的方向发展,如李丹的《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如吴育红在《游戏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价值思考》强调应该重视游戏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倡导教育者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儿童进行教导;黄岩、牟群英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认为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又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因此倡导教师和家长在幼儿的游戏中进行诱发、引导、练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反复实践和巩固,让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变成一种习惯。
通过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 使人们认识到哪些因素制约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并以此为依据对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 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如训练移情能力、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正确的归因、及时表扬鼓励、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等, 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通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主要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习得的因素如下表四所示:(表四: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习得的因素)(三)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方面的研究从对检索到的论文分析来看,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方面的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如肖爱芝的《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苏丽的《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陶亚萍的《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和培养的一些思考》等。
这些论文虽然都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但从其内容来看,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视角强调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第二,对亲社会行为培养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支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就是幼儿自身不断主动参与外界建构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建构就是不断解决每个阶段的矛盾的过程。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获得还需要创设外部环境,因此,作为成人必须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运用心理发展理论的视角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肖爱芝的《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第三,从对普遍意义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获得是幼儿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
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亲社会行为的建构就不同。
以前研究者较多关注大多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习得,近年来由于留守儿童的增多,对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习得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李静的《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等。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依据理论的研究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
目前支持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主要有社会行为理论、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移情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及发展生态学理论等。
但是从对检索到文章进行分析来看,依据一定的理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是较少的。
在检索到的论文中只有两篇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如肖爱芝的《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甘琳琳等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等。
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趋势。
(五)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作者来源方面的研究通过对检索到论文的作者来源进行分析后发现,有高等院校的教师及研究生、幼儿园教师两种类型为主。
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作者来源如下表五所示:(表五: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作者来源)通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高校教师及研究生、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比例如下图1所示。
图1: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教师来源所占比例另外,从对检索到的核心文章分析来看,高校研究者和幼儿园教师的比例分别为8:2。
这说明目前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前瞻性和理论深度是以高等院校的研究者为重点。
从这两个方面说明,目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高等院校,幼儿园教师只占很小的比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高等院校学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强,第二,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少及对新知识理解、接受及运用能力较低。
(五)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出处(来源)方面的研究从对检索到的文章出处看,文章类型大概分为三种,即教育类期刊、心理类期刊及其它期刊等。
这三种类型期刊所占比例如下图2所示。
3%30%图2:文章出处(类型)所占比例从图2所示,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中,教育类期刊所占比例为67%,心理类期刊所占比例为30%,其它类期刊占3%。
这说明目前对幼儿请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和教育两种视角进行研究。
这种现象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亲社会行为养成的规律。
从图2还可以发现,在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研究中,从心理学角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少,这说明我国目前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重点是从教育视角进行研究。
(六)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评价研究赵章留、安桂玲在《4~6 年级儿童对自己和同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中从衡水市随即抽取小学两所,被试358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与预期行为、责任预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角度进行调查。
儿童对自己亲社会行为的评价高于对同伴的评价, 评价自己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更高, 而且有明显的差异,这与评价同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女生评价自己和同伴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高于男生, 特别是在分享和安慰行为上。
三、当前国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从对检索到的论述分析情况来看,当前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一)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从对检索到的论文的分析来看,大多数论文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