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期的社会性规制[摘要]社会性规带是有关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政府规裁。
从发达国家经验可以看出,伴随经济性援制的放松,社会性规铡有加强豹趋势。
由于转型期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还未真正实现琵性发展,公众生存质量受到来自备方面的威胁,因此对政府社会性规制理论与实践进行考察,通过社会性规制的特点研究和我国转型期社会性规制的总结反思纵探索出政府社会性援制演变的规律,对于转型期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转型期社会性规制分析社会性规索是有关环境保护、产品质景、生产安全等方面政府规制。
伴随着经济性规捌的放松,社会性性规制有加强的趋势。
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尤其在转型期存在路径依赖的条件下,政府受虚发挥其宏观调控职熊。
体现在环境污染、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政府职能表现为是社会性规制。
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除了要放松经济性规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社会发展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而由于诸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等方面还未真正实现整性发展,公众生存质量不断受到来自务方的威胁,同时政府在改善市场失灵的过程巾又出现政府失灵现象。
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政府社会性规制,对其理论发展进行系统考察。
一、政府社会性规制概述社会性规制在实际中主要是以对付公共性物品、外部经济及信息偏衣为弱豹,其体纲分主要包括:l、与公共性物品有关:如消防、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止以及文物保护。
也就是说,有这些目的的服务,从“消费的排除不可能牲”(摊除费用大)、“消费的相互竞争性”(相互竞争性小)及“消费的外部性”(外部性大)角度来看,都具有较强纯粹公共物品性。
因此,要由政府提供这类服务。
2、以对付外在性为目的:如公害防止、产渡灾害防止、劳动灾害、疾瘸防治、交通安全等。
3、有关对付信息偏在: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消费者傈护基本法、消费生活用制品安全法、家庭用品质量表示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
也就是说,一般来讲,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一般都存在信息偏在,因站,社会性规制豹主要任务就是对付信息偏在。
综上所述,社会性规制的层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负外部性,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励正外部活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障信息劣势方的权益。
①①植草蘸;《微观规制经济学》,第2l页二、社会性规制的主要特点1、与经济性规制不同,由于社会性规制对象的特殊性,使得社会性规制的成本不像经济性规制那样显而易见。
因为大多数的经济性规制的部门,都必须参与国际竞争,由于不合适的规制引起的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很容易比较出来,其改革的必要性也就很明显了。
与此相对的是,社会性规制与国民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其规制成本也就广泛地分散到了国民中间,人们不容易对这样的规制形成抵触的心理。
但事实上,某些领域的生产经营的无效率,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生活水平。
如果能够恰当引入竞争,会有明显的改变。
2、作为社会性规制的前提,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主权。
但是另一方面,相关从业者的信息披露却常常是迟缓的,甚至是虚假的。
如果与上市公司向股民披露信息,以及融资企业向融资机构的信息披露比较起来的话,作为社会性规制的主体的相关政府机构,对其应该向广大消费者公布信息的义务,履行得更不合格。
但是看起来似乎又是合理的,因为很少有人会直接强烈要求披露那些有关社会整体福利的信息。
事实上,这对于消费者而言,又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保护自身权利的一种手段。
如果这些信息都是被规制机构独占的话,他们自然就会与企业勾结起来,在制定相关措施时,无视消费者的利益。
3、社会性规制通常都是以“体现社会公平”的名义来实施的。
但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原理,价格是调节社会供求平衡的基本杠杆。
如果仅仅是为了照顾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就把某种公共产品的价格全面调低的话,等于同时也给那些收入水平并不低的阶层提供了同样的补助,则必然会引起过度需求,甚至最终由于收支不抵而导致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全面下降。
社会性规制的直接目的比较复杂,它既涉及环境保护、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又包括政府对文化、教育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考虑。
因此,社会性规制有着如下特点:(1)社会性规制的对象较为广泛,但其很少针对特定的产业,而大多针对具体的行为。
也就是说,大多数社会性规制属于一种具有普遍性质的政府直接规制措施。
同样的规制措施往往运用于多个产业(如排污措施)。
(2)社会性规制的手段也较为广泛,它既包括对某些行为的直接禁止或限制,又包括对市场准入、产品或服务质量、特定生产经营行为、生产设备和产量等方面的一系列以所谓标准、资格的等形式出现的限制性规定。
另外,许多社会性规制还设有特定的审查或检验制度。
(3)在同样进行立法的前提下,社会性规制的政府行政机构设置通常采取的是职能部门的形式,即针对某类特定的行为,政府通常设有专门的社会性规制机构。
这些机构并不直接针对具体的产业,而只是针对所有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相关的行为。
当然,也有少数社会性规制机构主要是针对某一产业内的某些行为和装置,如美国政府对民航安全的规制,既有专门设立的联邦航空局负责。
(4)社会性规制依据大多涉及经济方面的因素,但也有一小部分涉及政府对一些非经济问题的考虑,如国家安全、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教育等。
①①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1年舨,第449页社会性规制涉及的范围很广,涵盖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数量、质量规制数量规制主要包括政府对企业生产和供应的产品数量加以规制,对进、出口的商品数量加以规制等。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企业生产和供应的产品数量的规制一般仅限于少数物品,如武器装备、政府实行垄断经营的能源供应、运输服务等。
数量规制的一个重要方厩是对有害物品生产和供应的规制。
如,对烟草、烈性酒、有害出版物等: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实行规制,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的新兴产业,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或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
质量规制是政府为了保护消费者(包括生产资料消费者和消费资料消费者)利益而实行的规制。
质量规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商品、服务的总体质量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人们的安全和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资源、环境规制这主要是为了克服当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的外部效应而进行的。
资源规制是政府依据资源、土地、森林等方面的法规及固土整治规划,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规制。
例如,对矿产资源的采掘需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划下,选择适当规模的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企业进行开采。
否则,若允许技术水平低的小企业或个人开采蕴藏量很大的矿脉,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公共的江河湖海中捕鱼,可能会出现过度捕捞问题,这也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规制,如休渔制度来加以解决。
政府的资源规制措施,除征收资源税和地租外,还有:通过资格审查等方式控制使用资源的企业数量:规定资源开采使用的标准;划定资源使用范围,并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督促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
环境规制是政府依据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工厂排放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的规制。
实施环境规制的方法主要有:制定排污标准,对超标者进行法律制裁;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核,将污染严重的项目放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并规定在投资时就应建立有效的治理污染设施;征税或收取污染费:拍卖污染许可证,以及由政府有关部门投资兴办环境保护企业。
对排污排放的废水、废渣及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并向排污企业收取相应费用等。
3、社会保障规制。
由于保险市场不完善,政府一般强制实旌社会保障规制。
通过征收社会保险税来建立社会的福利基金,用于失业救济、退休津贴、医疗教育补助等福利项目。
政府规制失灵如同市场失灵一样,使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常见现象。
政府规制失灵是政府失灵在微观规制领域的表现,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凡是实行政府规制的地方概莫能外。
同样,我国目前转型期政府社会性规制也存在严重的失灵问题。
①三、转型期我国社会性规制在我国,社会性管制制度的建设比经济性管制的更加完善,这主①丹尼尔。
F史蒋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①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法律建设起步早、历史长。
在所有社会性规制立法中,80年代的立法件数所占比例毫达57%,80年代经济性管制的立法比例仅占27%。
不仪如此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性管制的立法进程也艘毫不慢于经济性管制的立法。
其二,立法体系更健全。
缺乏经济性管制立法,而且在融有的立法中,法规、规章所占的比例远大予法律。
除极少数社会穗管制对象只有法矮两缺乏法律外,绝大多数麓涮辩象都矮备法律,嚣且大餐具备酝套熬法巍、浆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性管制的效果就一定优于经济性管制。
政府在消费者保护、健康与卫生、生命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制职能不到位,产鼢质量低劣、假冒伪劣现象泛滥,环境严重污染等得不到有效制止,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①第一,消费者权益难以实现。
狠显然,消赞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建设和究善程度远落后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醺程度。
消费者为实现被侵去的权益而付出的代价(如自我举诚、自行申请质量检测过程所支付的钱财、时间)往往诖消费者蘩而却步。
第二,居民的健康、安全正受到只蕊下降的产品及月艮务质量的威胁。
大到建筑物,小到电源开关无不如此。
保健品、饮料的质量合格率低得让人震惊。
而最让人提心吊胆的莫过于吃药、就诊。
第三,酝监安全与溅生水平下降。
遴入购年代戳来,恶健及重大生产事故逐年小步递增,惩臻人员也不叛增热,职业键疾痰患者瓣发生及燹亡数也一壹埕裹不下。
尤其是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大量存在①李郁芳.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微观规制行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①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不遵守劳动安全与卫生标准的现象。
第四,环境状况在恶化。
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随处可见。
据1993年统计,1992年前建设项隧的“三同时(污染治理设施间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率几乎达到现在,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资源浪费、缴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从宏观到微观,国家的计划管理着一切。
当时既然没有市场,也就无所谓市场失灵。
所以,从管制意义上讲的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在当时根本就不存在。
中国的改革,就是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上来。
从这种体制转型上来说,过去对微观经济实行计划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将被革除,代之要建立起能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新制度。
在这种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必会释放出市场经济特有的市场失灵问题:另一方面,对这种市场失灵的法律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和及时地建立和完善起来,从而,就可能出现国家对市场规制的缺失和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