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理学主讲:李宏伟第1章导论1.1 市政与市政管理的含义1.1.1 城市与市城市是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聚集地。
从词源学上看,“城”与“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城:四周筑有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
市:交换和贸易的场所。
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市”的发展。
交易的扩展要求设立相对固定的贸易市场。
“城和“市”逐渐融为一体,演变为现在所谓的城市。
中国城市的萌芽可追溯到夏商时代。
唐宋时期已经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市”属于行政建制的一种,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
清代以前,中国没有“市”的建制。
直到清朝末年才仿效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城乡分治。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期内曾经继承城乡分治的传统。
20世纪80年代推行“市领导县”体制以后,市建制逐渐发展为广域型市,每个市在行政区划上都包含大片的农村地区,市政府同时承担着农业和农村管理工作。
市管县体制是中国地方治理区别于西方的显著特征。
1.1.2 市政的含义市政: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
广义的市政包括: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城市规划、公共财政、政府规制、公共服务、土地和不动产、人口与社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公共事务。
1.1.3 市政管理的含义含义:市政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市政管理不同于私人管理,市政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公共利益;公平与责任;公共选择和利益聚合。
基本使命: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主体:传统——单中心管制,城市政府是唯一的权威性管理主体;现代——多元管理,城市政府为主导,还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社区自治组织、民办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及广大市民。
1.1.4 市政管理的原则以人文本: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系统管理:考察系统内容相互关联的各要素、各环节法治透明:管理过程应当依法行政,保持公开透明利益平衡:综合权衡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公众参与:发展和完善参与渠道,保障利益表达权成本效益:城市善治要求以合宜的成本投入取得最优成效1.2 市政管理学的历史发展1.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2.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重的“城市病”3.市政管理学应运而生1.2.1 西方的市政管理学研究1. 20世纪初:市政管理学逐渐成为行政学的独立研究领域。
早期研究主要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侧重于研究市议会、市政府及其相互关系。
2. 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在城市财政、税收、治安、教育、司法、消防等领域,开展了很多专门研究。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对城市社区的研究最为著名。
3. 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市政管理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吸收了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成为多学科交叉和互相渗透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1.2.2 中国的市政管理学研究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市政管理学的教学和科研进展也比较缓慢。
1927年:出版的《市政学纲要》是中国早期的市政管理研究的代表性著作;1949年以前:旧中国的高校教育曾开设有市政管理学课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市政管理学也在被撤销的科目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80年代中后期一些高校重新开设了市政学或市政管理学课程。
90年代初,市政学被列入高等自学考试课程;21世纪以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院系先后开设城市管理专业。
1. 市政学、市政管理学、城市管理学2. 市政学是老术语,建立在政府(公共领域)与市场(私人领域)二分法的基础之上,强调市政当局对城市公共事务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管制权。
3. 市政管理学引入了工商企业组织的管理理念,倡导将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引入城市公共管理之中,以提升城市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4. 城市管理学反映了公共管理的新视野,认为城市公共管理是多中心的自主治理过程,除城市政府之外,公营事业部门、第三部门、志愿组织、营利性企业以及市民个人,都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
1.3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3.1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与城市化2.市政管理体制3.市政管理主体4.市政管理客体5.市政管理规律和方法1.3.2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比较研究法2.历史研究法3.实证研究法4.规范研究法1.4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意义1.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利于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2.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效益;3.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利于提升公众满意度;4.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可以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
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2.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2.1.1 城市的概念与特征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
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汇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等特点,在有限的城市地域空间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建筑、资本、文化、科技等)高度密集且相互交织在一起。
国际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1. 根据人口密度,如日本规定人口密度找过4000人/km2的区域为城市;2. 根据人口规模,如在加拿大,1000人以上的居住区就被视为城市;3. 行政划分法,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政治地位、人口规模等划分;4. 职业界定法,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作为划分城乡的标准。
城市的基本特征: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非农业人口、经济资源、财富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社会分工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多种经济、社会、文化功能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物质、能量、资金、信息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北京精神2.1.2 城市的历史发展1. 古代城市的发展:以商品交换为生存方式的居民点形成,是早期城市的雏形,出于筑城御敌以保护部落、首领及富人的需要,出现历史上最早的城南城市。
2. 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以欧洲为先导,工业革命导致城市数量加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世界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3. 城市发展的新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表现: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形成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形成很多国际性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启动。
2.2 城市的功能和作用2.2.1 城市的复合功能1. 生产中心功能: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基地2. 商业中心功能:商品流通和贸易集散地3. 交通中心功能:通常沿江、沿海、沿路4. 信息中心功能:有专门的设施传播信息5. 政治中心功能: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2.2.2 大都市区的独特作用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region, 也称metropolitan area),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来的地域界线,不断向周边扩展,导致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为一体化地区。
大都市区通常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以及与该中心具有密切经济和社会联系的周边社区。
1910年,美国在人口统计中首次使用“大都市区”概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他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化趋势也十分明显。
首先,与传统城市体系相比,大都市区的经济活动在地理上更加集中,一体化程度更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集聚环境。
其次,与非大都市区相比,大都市区具有更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具有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
大都市区的企业数目和集中程度远远超出非大都市区。
最后,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今天,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心经济所在。
2.3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2.3.1 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广义地看,城市化既伴随着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数量和用地不断扩展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经济活动、文化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不断扩散的过程。
在城市化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化是个外来语,英文为urbanization,其字面意思是指“使具有城市属性”。
也有学者将“urbanization”译为“都市化”或“城镇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3.2城市化特征:1.农业人口不断地向非农业人口转变;2.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3.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4.在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
城市化既包括城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测量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方法有:城市非农业人口测量法、城市土地比重测量法、城市化人口增长速度测量法、城市数量增长速度测量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测量城市人口占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
测量公式是: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区域总人口。
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为城市规模、数量和非农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2.3.3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1. 城市化局部发展阶段: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欧洲和美洲,这是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2. 市化的普遍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城市化迎来了普遍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赢得民族独立,走上了自主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城市化的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趋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猛。
2.3.4世界城市化的演进模式世界城市化演进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美模式和墨模式。
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其起始和演进是产业革命引导的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分的自然过程。
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市化。
由于摆脱了殖民统治,希望尽快发展经济,在政府主导下向发展工业和少数城市倾斜,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即“无工业化的城市化”。
2.3.4 城市化的类型1. 同步城市化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
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和德国,在城市化加速时期,其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呈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
2. 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即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工业化速度,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地流向城市,尤其是向首都等大城市迁移,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城市化速度超出了城市发展的实际承受能力。
墨西哥、巴西、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就曾出现过度城市化的不正常现象。
3. 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农村人口的“两栖化”和城镇发展的无序化。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4. 低度城市化指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化。
如东非、西非、中非和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
5. 逆城市化所谓“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职能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