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管理学

市政管理学

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它的本质特征表面,城市是一定规模的密度的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产业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的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基本特征: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 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城市发展的新趋势:1.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 2.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 3.形成大都社区和大都市连绵带 4.形成很多国际性城市 5.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启动城市快速通道:是指以机场码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邮政电信以及互联网络为骨干的物质和信息流通载体。

发达的城市快速通道网络,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大都市连绵带:随着大都市区的发展,一些城市化区域彼此相连,形成了大都市连绵带。

城市的复合功能:1.生产中心功能 2.商业中心功能 3.交通中心功能 4.信息中心功能 5.政治中心功能大都市区: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来的地域界线,不断向周围扩展,导致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为一体化地区。

(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以及与该中心具有密切经济和社会联系的周边社区)大都市区的独特作用:大都市区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条件和基础设施。

首先,与传统城市体系相比,大都市区的经济活动在地理上更加集中,一体化程度更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集聚环境。

其次,与非大都市区相比,大都市区具有更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具有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

最后,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郊区化:亦称郊区城市化。

指当代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不断加强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都市圈:是指一个或两个大都市的作用范围,它一般是以大都市的辐射半径为边界,并以中心城市来命名。

城市化的特征:1.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2.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 3.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 4.在非农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发达国家城市化出现的新特征:1.形成了联结城市及其周边城镇的大都市区 2.形成了由若干城市组成的大都市连绵带 3.形成了诸多国际性城市 4.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职能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过程,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1842-1948年的城市化畸形萌发阶段 2.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3.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4.1966-1978年的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5.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持续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 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3.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 4.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1.重工业优先政策制约了城市化进程;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滞后型城市化的积极效应在于:它始终立足于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维护城乡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生活稳定,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有利于维护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秩序状态,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动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过度城市化问题,避免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

城市化滞后负面效应: 1.城市化滞后直接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

2.低度城市化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 3.城市化滞后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4.低度城市化限制了人口素质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

中小城市优先发展政策的反思:1.应当发挥大城市的特殊优势,形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2.需要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承上启下优势。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的新思维中国城市化应选择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原因在于:(1)未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单元,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具有强大产业集聚功能的城市群。

(2)城市群的人口集聚、土地集约特点,适合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

(3)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客观要求选择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

(4)环境消费的规模经济效应也要求中国选择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

(5)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可以适当提高消费率,实现投资和消费协调,有效缓解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

第三章城市管理理论城市管理可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场域,相应地组织也可以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门两类,这种二元分立框架,为现代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维度私人部门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商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为买卖提供服务的中介人私人部门的特征:主体行动的自主性、行动主体的平等性、私人行为的互惠性、市场交易的竞争性、私人行为的契约性;私人部门的优势:私人部门的分散决策能够较快地实现供需平衡;市场价格的信息传导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有利于激励创新公共部门:一般指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主要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城市政府是城市公共部门的唯一主体公共部门的特征:公有产权、公共利益、集体行动、非市场化公共部门的优势:政府具有征税权、禁止权和处罚权,它可以凭借公权力,强行获得政府收入,禁止某些社会活动,对违法者实施惩罚;政府可以通过产权等强制性制度安排,为经济主体的活动提供激励约束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进行管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以及其他必要支持城市公共部门包括:政党、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其他公共部门市场机制的功能:需求满足功能、情报传递功能、检验评价功能、资源配置功能、激励创新功能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失灵,单纯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种状态。

市场失灵表现:公共产品问题、外部效应问题、市场垄断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非配不公问题、宏观经济问题公共管理的使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纠正外部效应的不良影响、消除市场垄断的不利影响、纠正信息不对称的不良影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发展和进步政府失灵表现:政府部门扩张、公共决策失误、政策执行低效、行政成本高、再分配不公、政府腐败城市公共产品的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城市公共产品类型:(1)纯公共产品:公共道路、路灯路牌、免费公园、城市广场、警察、消防、环境保护、规章制度;2)准公共产皮:俱乐部产品:实行收费制的告诉公路、桥梁、游泳池、图书馆等等;公共资源:公共草坪、矿产资源、公共池塘、公共河流等公共产品供给的具体形式:政府服务、政府间协议、政府出售、合同承包、特许经营、政府补助、凭单制、自由市场、志愿服务、自我服务城市管理的理论发展:(1)-有限政府理论:有限政府是由市场机制实现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而由公共部门负责安排公共产品的提供。

城市管理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基本职责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政府只能是有限政府而不能是全能政府。

当前,我国城市管理仍受制于全能政府模式,政府仍大规模投资于竞争性产业,仍在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的过程,不断规范行政管理权力的过程。

建设有限政府难免会遇到来自政府部门内部的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管理改革必须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推动才能取得成功(2)-服务型政府理论:服务型政府是针对管制型政府的弊端而言的,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公民本位,政府活动必须以人民的同意为基础,公民本位意味着普通民众是公共服务的决策主体,公众满意度是评价政府绩效的最终标准。

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推进政务公开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透明度、健全价格听证、决策听证、民意调查、政策咨询等公众参与制度。

建设服务型政府,还需要提高政府部门的信息反映能力,及时回应社会呼应,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3)-新公共管理理论-也称企业化政府,其核心观点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供给之中。

新公共管理转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部门,面对财政约束,城市政府不得不“少给钱,多办事”,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削减公共支出和服务项目。

新公共管理理论基本主张是政府“多掌舵少划桨”,它在恪守公共管理核心价值的同时,吸收了企业管理奉行的顾客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理念,强调责任制、结果导向和绩效评估(4)城市治理理论-治理主张,城市善治的根本保障在于推进多远主体合作治理,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5)绩效管理理论-管理基本流程:部门目标-工作分析-绩效指标-绩效评估-绩效追踪。

其中绩效评估居于核心地位。

3E,经济、绩效、效果,4E多了公平。

(6)公众参与理论(7)无缝隙政府理论第5章当代中国市政体制一、根据宪法、法律和有关规定,中国建制市的行政级别具有四个层次: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1994年2月,国务院决定将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重庆、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和宁波等16个市的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

重庆市已于1997年3月改为直辖市。

二、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建制市也可分为四个级别: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三、当代中国市政管理主体:市政管理的权力系统和市政管理的非权力系统。

四、城市政府的行政职能:行政执行权、行政领导与管理权、行政制令权、行政监督权、人事行政权和行政保护权。

五、当代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中共市委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市政组织设置具有同一性;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城市行政地位具有等级性;市政管理职能具有全能性。

六、市政纵向组织结构:1、市—区—街道体制(市区街体制)概念:即市政府领导区政府,并在区政府之下设置街道办事处作为派出机关,负责履行政府交办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反映居民意见。

2、街道—居委会体制⑴街道—居委会体制的问题:①街道办事处运作缺少法律依据。

②街道办事处普遍存在“责大权小”的问题。

③街道—居委会体制管理与居委会的法定地位存在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