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用技术工艺优质课省一等奖教案

通用技术工艺优质课省一等奖教案

技术与设计1【苏教版】
第七章第二节工艺
金属材料的加工体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是高中通用技术科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七章的第二节。

本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节“模型”的进一步展开探究,又是下一节“模型制作”的方法准备,本节课是实践性较强的章节,立足实践是本课程的一个特色,通过工艺这一节中大量的动手操作任务,学生可以亲历技能学习的实践过程,从中体验和领悟技术操作的要领和方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加工体验,来理解工艺的内涵,从而树立工艺要精湛,产品才能优秀的理念。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一节我选择在通用技术实验室上课。

由于金属材料的加工难度较大,选材时我选用了铝合金三角铁,它的硬度不大,比较容易加工,完全在一节课形成一件简单的作品。

但也需要注意,不能过分强调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操作要领,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尽管现在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工艺”这个词语肯定并不陌生,但对于工业生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实践,更不用说对工艺内涵的理解,所以讲清楚工艺内涵有一定的难度。

但同学们对于名车,名牌手机这类的东西比较热衷,也比较熟悉,这些名牌又为我们引入“工艺”的概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制约,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多创设学生耳熟能详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指定操作简单易实现的问题任务,重在体验感受,重在合作探究。

通过体验锯齿,观察锯齿,分析锯齿等一系列的活动探究。

让学生从一个小小的“锯齿”感受到技术的魅力。

最终通过完成一个简单的正方形铝块小作品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工艺要精湛”的产品理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见工艺的种类
②熟悉金属加工工艺常用的设备和工具,以及常用的1-2种工具的使用技巧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制作和加工一块正方形金属块,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构思,养成学生良好的设计构思能力
②把作品制作分解为各个小任务中,让学生通过教师演示,自我探究实践和小组合作方式一步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作品,让学生体验作品实现的成就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世界名车为问题切入点,让学生思考,明白相同的材料,用不同的工艺
可以做出来不同质量的产品。

树立工艺要精湛产品才能优秀的理念。

②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观察、领悟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要
领。

增强学生实践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做事一丝不拘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各工序的操作要领。

教学难点:手锯锯割金属的正确姿势和操作规范。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根据新课标对通用技术教材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分析启迪、自我探究、亲身体验、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对工艺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层层递进的子任务,使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修正操作过程中的各种错误,能加深学生对金属加工工艺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六、教学环境与教具
通用技术实验室、投影仪、展示台、钢锯、划针、三角铁、台虎钳、平扁销等等
学生分组:每四人为一组。

七、教学过程
以完成一件作品作为任务驱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构思设计,用层层递进的子任务的形式来实现。

每项子任务完成后,都给予阶段性评价。

从任务的提出到任务的实现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各个操作细节的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以及最终形成作品的成就感。

本节课教后反思
一、深层次挖掘课程资源(体验-观察-分析)
1、体验锯齿:通过锯割练习,感受锯齿来回两个方向对金属的锯割作用不一样,得出结论,在锯割金属的时候,向前锯割作用大,向后锯割作用小。

2、观察锯齿:每个锯齿都有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边,发现锯齿并不是朝下的,而是朝前倾斜的。

因此顺着锯齿的方向,即朝前锯割,锯割作用大,逆着锯齿的方向,即朝后锯割,锯割作用小。

3、锯齿尖受力分析:得出结论,因为向前锯割时,斜边对锯齿尖有支撑保护作用,锯齿尖不易折断,向后锯割时,斜边对锯齿尖没有保护作用,锯齿尖容易折断,因此向前锯割时可以用力,向后锯割时不要用力。

4、体验锉齿:通过手锉对金属的来回锉削,感受锉齿来回两个方向对金属的锉销作用不一样,得出结论,锉齿类似于锯齿,向前锉削作用大,向后锉削作用小。

二、教学环节处理
1、教学目标呈现自然:教学目标并不是在开始部分机械的呈现,而是先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在分析任务的同时引出教学目标。

2、操作意外情况处理:在锯割过程中出现锯条折断的意外情况,及时给予纠正并分析原因。

三、存在的不足
1、由于视野受阻,教师很难给予每组学生安全性的操作指导。

2、时间限制,不能让更多的小组展示作品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