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开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的意义: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
因为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
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
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
让学生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学生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
通过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爱国团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等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民族传统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
的印迹。
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2、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
知识就是力量。
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
中共十六大报告也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1世纪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的精神力量。
让中小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3、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
一是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它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之火,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
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喜怒哀乐,有奋发进取,有百折不挠……有助于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
情感智力又称为情商,它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诵读
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不断的丰富。
三是更好的贯彻‘八荣八耻’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寻素质教育培养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目标,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育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内涵和所具备的条件,总结开展此实践活动的经验。
2、通过颂读中华古诗文经典,探究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过程中创建文明行为示范班,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同时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获得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传承中国文化,塑造民族精神。
(二)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热爱和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的研究。
2、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4、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班级文化构建研究。
(三)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理论、内涵结构等进行研究。
2、运用激励法培养孩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尊重孩子的理解的方式,培养孩子创新和想象的思维品质。
3、采用行动研究法。
四、本课题的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7年6月)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所需学习读物:经典篇章《弟子规》《新三字经》《中华历史千句文》《大学》《论语》;中华传统格言;中华成语故事;中华历史故事,经典古诗文等。
第二阶段:实施方案(2007年5月—2009年1月)
1、范围:全校师生。
2、时间:每天早晨晨读10分钟必须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验。
星期一至星期四用于诵读,星期五早晨举行形式活泼自由的诵读
交流会。
3、进度:经典篇章《弟子规》《新三字经》《中华历史千句文》《大学》《论语》;中华传统格言;中华成语故事;中华历史故事,经典古诗文每学期一本。
4、考核:班级要建立古诗文背诵和经典读诵个人档案。
每生一张档案卡,用于记录学生已读诵的经典或背过的古诗文题目和背诵时间、熟练程度等。
5、以教学课程、课外读本、校本课程为依托,我校的校本课程是实施创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课题的主要载体
6、对研究的对象学生问卷调查、座谈会。
学期末写科研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7月)
1、准备资料:实施方案、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阶段总结、反思、案例、论文、学生的问卷调查设计分析、座谈讨论等。
2、主持人撰写结题报告。
3、主持人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
2、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3、请专家指导。
4、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充分发挥集体团结协作,团队攻关的精神;
5、学校有浓厚的教育教学氛围、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
六、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