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7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四一、单项选择题: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3.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中心是在A.长安B.江都C.余杭D.洛阳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南水北调C.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5.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6.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他研究的人物是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7.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
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A.人面鱼纹盆B.兵马俑C.骆驼载乐俑D.渔樵耕读碗8.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
它的主要用途是A.交通运输B.纸张印刷C.农业生产D.陶器制作9.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A.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B.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C.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D.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草10.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11.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
唐朝全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12.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开创于唐初,完善于唐末B.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C.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D.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13.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
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这说明A.唐诗影响深远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C.唐诗取材广泛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14.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
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A.镇压农民起义B.中央放权C.镇压安史之乱D.分封制的实行15.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A.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C.科举制的创立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16.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下列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生活在唐朝的是①张骞②玄奘③鉴真④董仲舒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7.隋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短暂而耀眼。
下列属于隋朝时期创立的制度或修建的工程建筑有①科举制②大运河③赵州桥④都江堰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8.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A.先秦时期B.唐朝C.秦汉时期D.宋朝19.“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谦听则明,偏信则暗。
’上曰:‘善!’”材料中“上”指的是A.唐太宗B.隋文帝C.武则天D.唐高宗20.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
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这里说的“他”是A.秦始皇B.汉武帝C.汉献帝D.隋炀帝21.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大食金币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22.下列各项属于唐朝和吐蕃密切交往的史实是①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②文成公主入吐蕃③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联姻④南诏政权与唐朝会盟A.①②④B.①④C.②③④D.②③23.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24.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25.“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笼、圈套)矣。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摭言》材料二思想钳制的另一方面是,严格规定学校讲解儒家经典,……一场一场的考试,注重的背诵千篇一律的高头讲章,写作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的八股文,那些举人、进士,大多并无真才实学。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请回答:(1)材料一、二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创立于什么朝代?(3分)(2)材料一的举措还直接导致了唐朝文学的繁盛,请指出当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形式及一位代表人物。
(2分)(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话加以印证。
(2分)(4)材料二表明这一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二指出,这种变化对于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分)27.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分)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尽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请回答(1)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位诗人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较为全面?(1分)该河的开通,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2分)(2)写出材料二中这种选官制度的名称。
(2分)它的创立有何积极影响?(2分)该选官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1分)唐朝时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1分)(3)材料反映的史实都与哪位皇帝有关?(1分)他在位期间,隋朝曾经“光芒四射”,最终却短命而亡,原因是什么?(1分)28.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12分)【盛世局面】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1)材料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1分)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2分,列举两点)【技术创新】材料二两幅图片图一图二(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
请分别写出图一和图二中生产工具的名称。
(2分)【和同一家】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
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3)材料中的"公主"指的是谁?(1分)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2分)【对外友好】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的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1分)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什么?(1分)(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
(2分)综合训练四答案:26.(10分)(1)科举制度(2分);隋朝(1分)(2)唐诗(1分);李白或杜甫(白居易等其他唐朝诗人也可)(1分)(3)维护封建统治(1分)(这个答案一定要背一背,科举制的实质就是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或者说巩固统治地位的工具。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分)(4)八股取士(2分);选拔的人才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缺乏真才实学。
(1分)(此题主要是注意审题,题干中有“据材料二指出”故答案要从材料二概括后得出。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审题和对文本的解读概括能力。
)27.(11分)(1)皮日休(1分)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分)(2)科举制(2分)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分任意一点得1分)隋朝(1分)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1分)(3)隋炀帝(1分)隋炀帝的暴政。
(1分)22.(12分)(1)唐玄宗(1分)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分,任意一点得1分)(2)曲辕犁,筒车。
(2分)(3)文成公主。
(1分)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分)(4)玄奘《大唐西域记》(2分)(5)繁荣与开放(意近即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