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我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在领土问题上存在争议,请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角度,结合我国的国际环境、上述国家的军事实力,如何应对与上述国家的领土争议?
领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构成的必备要素之一。
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而边界作为确定领土范围的界限、显示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也是不容侵犯的。
领土边界争端向来是人类战争与冲突缘起的根源,也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争端之一。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早期殖民主义的开疆拓土到帝国主义的蚕食瓜分,再到民族国家的独立兴起,无不伴随着领土争端与边界纠纷.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国际议题。
作为世界陆地海洋大国之一,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也使得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领土争端问题,能否顺利处理领土争端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历史压力,它不仅极易招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敌视和防范,也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大考验,更给整个民族的心态和中国外交带来严峻的挑战.
就国际环境而言,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和平解决、武力收复和共同开发。
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最好的方式是和平解决。
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问题需要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和平解决的思维路径和实践是实践边界与领土争端从零和博弈向互利博弈共赢转变的途径的方法。
照顾历史、考虑现实、平等协商、
互谅互让是中国解决边界问题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方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中国人民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仁”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提倡人与人要互助、友爱、同情不论是“和谐社会”的提出还是“和平”解决争端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的“仁爱”文化。
其次,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盲目的发动战争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和软实力的提高。
近年来,许多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国家在某些大国的挑唆和支持下不断引起两国争端,提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扰乱国际秩序,就是希望通过激怒中国民众来迫使中国政府采取武力措施,从而实现其阻碍中国发展的目的.但中国政府对帝国主义的真面目有清醒地认识,始终以“强烈反对”、“严正交涉”、“表示抗议”、“严重关注”等态度应对,不掉入对手精心设计的圈套。
也许会有人认为中国政府的态度显得过于软弱.但事实上,中国的态度不仅清晰表明了国家立场,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如意算盘,同时也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有利于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提高。
再次,对于武力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我们没有必然的把握可以将“战果”控制在“局部之内”,毕竟我们中国不是“神”,人为的政治环境和军事环境以及经济环境都在“瞬息万变”。
此外,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都是“周边国家”,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一旦使用武力不可避免会面临领土争端之外的“报复”.而战争必然会伴随伤亡,这是党和人民所不乐见的。
最后,中国宪法有所规定,只有在宪法范围
内才能“实施战争”.中国始终采取“防御政策”,不会首先动用武力。
由于边界与领土争端绝大部分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同于一般性的争端,具有复杂性,敏感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处理时必须慎重而又具有耐心,并善于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复杂性在于判断归属权的难度,往往争端当事双方都根据国际法的某一条款,认为拥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根据证明此地是本国领土。
敏感性在于牵动国民情绪的力度,边界与领土问题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等原则问题,牵动国民感情,当事双方在矛盾激化时,往往都会以爱国主义为号召和诉求动员本国群众和激发群众情绪。
边界与领土问题的解决,有时具有反复性,解决边界与领土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具有耐心和毅力.
目前,我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始终遵循的基本政策就是一种灵活多变的现状政策,即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问题。
所谓现状政策,顾名思义,即一种不主动寻求改变而采取维持当前情形或形势的政策。
具体到边界政策而言,维系当时的状况,这其中既有可能是国家实力所限,也有可能是针对所有当事国来说改变的时机尚不成熟或因素尚不具备,还有可能是当事国家中一方或几方暂时没有做出改变的意愿等等。
在实施现状政策期间,中国政府曾针对某些特定事件时仍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现状政策的内涵和路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前进和发展。
虽然就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现状政策仍然是指导中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政策起点,但我们也发现同样的现状政策会演变成两条解决问题的道路,即坚持和平谈判和有限武力阻吓。
前面我
们已经分析了坚持和平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原因及方式,现在主要了解有限武力阻吓的相关内容。
解决领土争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与很多国家一样,中国领土争端问题的解决也伴随着暴力与冲突。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单纯的和平谈判已无法发挥作用,反而会因显得软弱而助长对方气势,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因此,采取有限的武力威慑措施是有必要的.以武据侵、有限阻吓、促进和平谈判的发展。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的立场,不主动发动武力,尽量避免冲突是对世界的承诺.但“不主动”不代表“放弃”,对于挑衅者不主动的同时也不畏惧。
到目前为止,中国和邻国的边界问题并没有通过武力获得最终解决的。
但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以下四种情况表明中国动用武力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可能得到加强。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不断增强,正在获得武力解决边界问题的物质基础。
其次,相邻国家和国家集团所采取的蚕食政策对中国更是加强了进逼,加之领土问题是一国的核心利益问题,这种做法必然会刺激到中国政府及民众敏感的神经,提高边界武装冲突的可能性。
再次,邻国的误判和某些大国的鼓动可能会造成这些国家抢先对中国使用武力,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进行军事反击。
最后,目前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之风盛行,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中国和争议邻国本已脆弱的双边关系,也会诱使政府采取不理智的过激行为而导致战争的发生 .
总之,动用武装力量并不代表着中国决心使用武力最终解决边界遗留问题。
2.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我军国防现代化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加强国防教育、树立国防观念,是关系到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的大事。
古往今来,世界上一些有主权的国家和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国防建设,重视对公民开展国防教育,认为任何一种忽视国防教育的设想都等于是一种自杀。
在我们中国,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教育家和军事家,同样都很重视国防建设,重视对人民的尚武卫国的思想教育,并把它视为立国安邦之道。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培养人民的国防观念,民族精神,更有其独到见解。
他说:“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一个国家的国防巩固与否,不应只以“山溪之险,兵革之利”来衡量,而应看其国民的觉悟程度和精神状态如何。
可以说,国防建设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也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本。
虽然现在是和平时期,是一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但是国防建设仍然不能放松,以为没有强势的国防力量,就不能有有力的国际话语权。
而作为一个新时期大学生,加入国防建设是应该有的责任与义务。
一、军事训练
大学生参加国防建设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军训。
开设军事课程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
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
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军事课不仅是大学生履行义务的—种形式和大学生接受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不仅增强我们的体质、,而且有利于使学生克服娇生惯养、害怕吃苦、作风散漫、意志薄弱、缺乏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品德,弘扬团结有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一直增强体质。
所有这些素质,不仅是保家卫国所必须的具备的,而且对于参加经济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学习国防知识
学习国防知识,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表现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科学文化、悠久历史、优良传统的热爱对祖国、对人民的总称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无限的爱,才能对侵略者刻骨的恨,才能为建设祖国积极献身,才能为保卫祖国流血牺牲。
我们大学生承担着建设未来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比前辈具有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高尚的品德、更刻苦的奋斗精神和更文明的行为习惯。
作为未来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大学生,虽然目前暂时还用不着我们去扛
枪上战场,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没有事情可做,而且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还很重要。
一个国家知识分子是国防力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战争年代,今天的高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高技术兵种之优秀战士。
随着时代的前进,今天的战争已经是科技和知识的较量,最终体现为人才的较量,而高校大学生就是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
因而我们必须注意到,高校大学生学习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对国防力量的加强。